詐騙短訊|假使熟罕有「#」電話短訊真假難辨? 市民如點有防範

詐騙短訊真假難辨?市民如何防範

近日,香港出現了多宗疑似詐騙短訊事件,引起市民的關注。尤其是當收到以「某某公司」名稱開頭的短訊時,市民往往難以判斷真偽。以下是對此問題的詳細分析及防範建議。

詐騙短訊的特徵

1. 發送人名稱:香港通訊事務管理辦公室自2023年12月28日起實施「短訊發送人登記制」,已登記的公司或機構發送短訊時,發送人名稱會以「某某公司」形式顯示,而非電話號碼[1][2]。但近期出現了以「某某公司」名稱開頭的詐騙短訊,令市民難以辨別真偽。

2. 內容及超連結:詐騙短訊通常包含釣魚網站連結,目的是誘使市民點擊連結並提供個人資料[1][2]。

防範詐騙的方法

1. 高度警覺:收到任何短訊時,尤其是非以公司名稱顯示或包含超連結的短訊,應保持高度警覺[1][2]。

2. 不點擊超連結:絕對不要點擊短訊內的超連結,以免被導向詐騙網站[1][2][3]。

3. 不提供個人資料:無論如何,不要透過短訊提供個人、銀行戶口或信用卡資料[1][2][3]。

4. 查詢發送人:可在通訊辦的「短訊發送人登記冊」中查詢發送人的真實性[2]。

5. 聯絡當局:如收到可疑短訊,應立即聯絡通訊辦或警方提供資料,以便跟進[2]。

偽基站的威脅

近期出現了使用「偽基站」進行詐騙的案例,這些設備通常藏在汽車上,能夠發送詐騙短訊給附近的手機用戶[1][2]。市民應時刻保持警覺,避免成為詐騙的受害者。

結語

面對詐騙短訊,市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避免點擊可疑連結或提供個人資料。同時,透過官方渠道查詢發送人的真實性,並聯絡當局提供協助,是防範詐騙的有效方法。

資料來源:

[1] www.dotdotnews.com

[2] www.hk01.com

[3] www.hkma.gov.hk

[4] www.stheadline.com

[5] www.bastillep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