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學生津貼,8萬學生受影響 教育局:時制宜而為

香港學生津貼取消:政策調整下的教育資源重新分配

香港教育局近期宣布,將於2025/26學年起取消向學生發放的2500元學生津貼。這項政策調整影響約80萬名學生,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教育局解釋,取消津貼是因應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及財政狀況,旨在更有效地運用公共資源,將資源集中投放在最有需要的學生身上。此舉被視為「因時制宜」的必要舉措,同時也引發了關於教育資源分配及學生支援的討論。

資源整合與「精準扶貧」

教育局強調,取消學生津貼是為了配合政府的「精準扶貧」策略。過去,這項津貼以不設資產審查的方式,向所有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發放。然而,在當前財政壓力下,政府希望將資源更有效地分配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現時已有各類資助計劃,如書簿津貼等,可以支援有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整合資源,取消普惠式的學生津貼,可以將更多資源投放在這些現有的資助項目上,確保有需要的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

財政考量與開支節約

除了「精準扶貧」的考量外,財政因素也是取消學生津貼的重要原因。據了解,每年發放學生津貼的開支高達20億元。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政府需要審慎理財,開源節流。取消這項津貼,可以節省大量公共開支,有助於紓緩財政壓力,並將資源投放在其他更具效益的教育項目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指出,政府仍然鼓勵生育,並已推出多項措施支持家庭,而取消學生津貼是為了節約開支,相關資助將通過其他計劃繼續提供。

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

取消學生津貼並不意味著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減少。相反,政府表示將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並將資源重新配置到其他領域。例如,大學三年期撥款將繼續增加至681億元,以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此外,政府也將加強對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領域的投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重新配置教育資源,政府希望能夠提升整體教育品質,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總而言之,取消學生津貼是一項複雜的政策調整,涉及多方面的考量。雖然此舉對部分家庭可能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政府強調這是為了更有效地運用公共資源,將資源集中投放在最有需要的學生身上。同時,政府也承諾將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並通過重新配置資源,提升整體教育品質。這項政策調整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仍有待時間的檢驗。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面對財政壓力及社會發展需求時,政府需要不斷調整政策,以確保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