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踏青別忘防蛇咬 牢記「五要五不」自救法

連假期間踏青掃墓是許多人的選擇,然而,隨著氣溫回升,蛇類也逐漸活躍,不慎被蛇咬傷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根據疾管署的統計,台灣每年平均有近千人遭到毒蛇咬傷,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敗血症,甚至截肢等可怕後果。因此,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務必提高警覺,並牢記正確的自救方法,以確保自身安全。本文將深入探討蛇咬傷的風險、應對措施,以及相關的醫療資訊,希望能幫助民眾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能夠冷靜應對,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台灣常見的毒蛇種類繁多,包括雨傘蛇、眼鏡蛇、竹葉青、龜殼花等。不同種類的蛇,其毒性與咬傷後的症狀也各不相同。雨傘蛇的毒性較弱,咬傷後通常只會出現局部紅腫疼痛;而眼鏡蛇的毒性則較強,可能導致神經麻痺、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因此,辨識蛇的種類對於後續的治療至關重要。然而,在野外遇到蛇時,最重要的是保持距離,避免不必要的接觸。

面對蛇咬傷,切記「5要5不」原則,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所謂的「5要」分別是:視為毒蛇咬傷處理,即使不確定是否為毒蛇,也應立即採取應對措施;記毒蛇外觀特徵,例如顏色、花紋、大小等,以便醫師判斷蛇種;脫除飾品,避免肢體腫脹影響血液循環;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儘速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而「5不」則是指:割開傷口,避免造成二次感染;用嘴吸出毒液,此舉不僅無法有效去除毒液,反而可能造成感染;冰敷傷口,冰敷可能導致組織壞死;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這些物質可能加速毒液的作用;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除了牢記「5要5不」原則外,被蛇咬傷後,保持鎮定也至關重要。過度驚慌可能導致心跳加速,反而加速毒液在體內的擴散。應盡可能保持冷靜,並立即向他人求助。同時,應盡量減少肢體活動,避免加速毒液的吸收。在等待救援或就醫的過程中,應保持傷口部位低於心臟的位置,以減緩毒液的擴散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醫療院所普遍備有抗蛇毒血清,能夠有效對抗蛇毒的作用。抗蛇毒血清的種類繁多,針對不同種類的蛇毒,需要使用不同的血清。因此,準確辨識蛇種對於選擇合適的血清至關重要。然而,在野外遇到蛇時,往往難以準確辨識蛇種,因此,即使無法辨識蛇種,也應立即就醫,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抗蛇毒血清的治療效果也日益提升。及時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夠有效中止或逆轉蛇咬傷的毒性作用,大幅提高治癒率,甚至降低死亡率。然而,抗蛇毒血清並非萬能藥,其效果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咬傷部位、毒液量、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此,即使接受了抗蛇毒血清的治療,仍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並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總而言之,蛇咬傷是一種潛在的危險,但只要我們提高警覺,並牢記正確的自救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風險,保護自身安全。在踏青掃墓時,應穿著長袖衣褲、高筒襪,避免暴露過多的皮膚;行走時應注意腳下,避免踩到蛇類;遇到蛇時,應保持距離,避免不必要的接觸。若不幸被蛇咬傷,切記「5要5不」原則,並儘速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透過這些措施,我們就能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遠離蛇咬傷的威脅,度過一個安全愉快的連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