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計算公式引爭議 專家揭露粗疏缺乏依據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宣布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此舉旨在以國家為基礎,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稅率依據各國對美國徵收的關稅水平而定,最低稅率為10%,對中國商品則高達34%。然而,這項政策的計算公式與實際執行情況,卻引發了專家們的質疑,認為其粗疏且缺乏充分的根據。本文將深入探討「對等關稅」的背景、計算方式、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各界對此政策的評價,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川普政府提出的「對等關稅」概念,表面上是為了對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進行報復,以維護美國貿易利益。根據明報新聞網的報導,其計算公式為 Δτᵢ = (xᵢ – mᵢ)/(ε*φ*mᵢ),其中Δτᵢ代表關稅率變動幅度,xᵢ為美方出口總額,mᵢ為美方進口總額,ε為進口需求價格彈性,φ為關稅對進口價格的轉嫁率。然而,中時新聞網指出,這種「對等關稅」的算法,甚至將增值稅等非關稅因素納入考量,使得計算結果失真,難以真正反映各國關稅壁壘的實際情況。

此項政策對全球貿易及特定產業的衝擊不容小覷。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美國將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10%的關稅,歐盟和日本等傳統盟友亦未能倖免。對中國商品的稅率更是高達34%,勢必將加劇中美貿易摩擦。遠見雜誌分析指出,台灣被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原因在於白宮宣稱台灣對美「有高達64%關稅壁壘」。這對於依賴對美出口的台商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奇摩股市報導,對等關稅未納入晶片工總的呼籲,伺服器等終端產品的衝擊仍將持續,顯示政策制定並未充分考慮產業鏈的複雜性。

除了計算方式的爭議,專家們對於「對等關稅」的有效性也抱持懷疑態度。CNN的分析指出,這種簡單粗暴的報復式關稅,不僅無法有效解決貿易失衡問題,反而可能引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貿易戰升級,最終損害各國經濟。此外,關稅的轉嫁效應也可能導致美國國內物價上漲,增加消費者負擔。更重要的是,這種以關稅作為政治工具的做法,有悖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採取反制措施,進而破壞全球貿易秩序。

面對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各國應當保持冷靜,避免過度反應。一方面,應積極與美國進行對話,尋求通過談判解決貿易爭端,而不是訴諸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另一方面,應加強與其他貿易夥伴的合作,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對於台灣而言,更應積極分散出口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提升產業競爭力,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總而言之,「對等關稅」政策的推出,不僅是對全球貿易體系的挑戰,也是對國際合作精神的考驗。其計算方式的粗疏、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專家們的質疑,都表明這項政策並非解決貿易問題的良方。未來,各國應當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同構建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全球貿易體系,為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