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菊花茶」真能治感冒?食藥署揭示真相

近期網路流傳一段影片,聲稱只要飲用「檸檬菊花茶」,就能有效緩解感冒、喉嚨痛、痰多等症狀,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然而,這種說法並未獲得科學證實,各界紛紛呼籲民眾切勿輕信。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已明確指出,食品並非藥品,沒有治療疾病的功效。本文將深入探討檸檬菊花茶在感冒治療方面的真實效果,分析其成分特性,並釐清相關的誤解,以期提供更準確的健康資訊。

檸檬菊花茶之所以能在網路上掀起話題,主要源於其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潤喉止咳的功效。檸檬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免疫力;菊花則被傳統中醫視為清肝明目的藥材。然而,單純依靠這兩種成分來治療感冒,顯然缺乏科學依據。感冒的成因複雜,通常是由於病毒感染所引起,需要透過適當的休息、補充水分以及必要時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康復。檸檬和菊花雖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它們並不能直接殺滅病毒或消除炎症。

更重要的是,網路上流傳的「檸檬菊花茶」配方,往往缺乏明確的比例和沖泡方法。不同人對食材的選擇和處理方式不同,最終製成的茶飲效果也可能大相逕庭。此外,過量攝取檸檬可能導致胃酸過多,刺激胃黏膜;而菊花則可能含有農藥殘留,對健康造成潛在危害。因此,即使是為了舒緩不適而飲用檸檬菊花茶,也應注意適量和食材來源,切勿過度依賴。雲林縣稅務局、食品藥物安全教育網、嘉義縣梅山鄉太平國民小學等單位也皆已發布闢謠訊息,提醒民眾謹慎看待此類資訊。

食藥署強調,食品與藥品具有根本性的區別。藥品在研發和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和品質管制,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食品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營養和能量,其功能定位與藥品截然不同。將食品視為藥品,不僅會延誤治療時機,還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目前,針對感冒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和支持性療法為主,例如服用抗病毒藥物、退燒藥,以及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攝取。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加強健康資訊的傳播和教育,提高民眾的健康素養。透過官方管道,例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藥好文網,提供準確、可靠的健康資訊,以破除網路謠言,引導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同時,也應鼓勵民眾在面對健康問題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切勿輕信未經證實的偏方或療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維護公眾健康,避免不必要的損失。Facebook的食用玩家-食藥署也積極闢謠,提醒民眾注意食品與藥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