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高峰 31宗山火警示香港」

香港清明節期間,多區出現山火,消防部門在單日內接獲高達31宗山火報告,顯示掃墓人潮與火災風險並存。今年清明節,大批香港市民依循傳統前往掃墓祭祖,多個地區出現人潮,交通部門需要封路及加強公共交通服務以應對。然而,在黃色火災危險警告生效下,本港多區同時出現山火,情況令人關注。

清明節是香港重要的傳統節日,掃墓祭祖是孝道文化的體現。儘管近年來墓地管理制度有所改變,但市民掃墓的習慣依然根深蒂固。4日清明節,大批市民湧往各區墳場,包括荃灣華人永遠墳場等,儘管天氣灰濛,仍不減市民掃墓的熱情。許多市民表示,清明節是與親人團聚、緬懷先人的重要時刻,「一年得一次」,因此即使面對交通擁堵和天氣不佳,也願意前往掃墓。與此同時,紙紮祭品和燒味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部分商戶表示銷量較平日增加一成。

然而,掃墓人潮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尤其是在乾燥的天氣條件下。天文台發出黃色火災危險警告,提醒市民小心防火,郊遊人士更應格外注意防止山火。不幸的是,清明節當天,本港多區均發生山火,包括粉嶺布格仔、馬鞍山村對開山頭、粉嶺河壩村山坡等。消防處表示,截至下午5時,共收到31宗山火報告,雖然目前沒有人員受傷,但已動用大量資源進行撲救。部分山火鄰近居民區,情況令人擔憂。

為加強防火措施,消防處已採取多項措施。除了加強巡邏外,還動用無人機巡查高風險山區,並透過揚聲器廣播提醒掃墓人士注意防火。一旦無人機發現火種,會立即定位並通知附近巡查隊員,以便及時處理。此外,消防處也呼籲市民在掃墓時,不要隨意亂扔煙頭,並注意清理墳墓周圍的雜草,以降低火災風險。

清明節的山火事件,反映出香港在傳統文化與安全防範之間需要取得平衡。一方面,要尊重市民掃墓祭祖的習俗,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防火意識,採取有效措施降低火災風險。未來,香港可以考慮進一步完善墓地管理制度,例如在墓地周圍設置防火帶,加強巡邏和監控,以及推廣更環保的祭拜方式,例如以鮮花代替燃燒紙錢等。此外,加強市民防火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火意識,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而言之,清明節的山火事件提醒我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也要重視安全防範。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讓清明節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敬意和溫馨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