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新關稅政策,正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對台灣的保健食品產業及代工優勢構成嚴峻挑戰。近期,川普政府不僅宣布對多國商品加徵關稅,更點名台灣在貿易方面存在不對等之處,可能對台灣的汽車、農產品、半導體及藥品等產業造成衝擊。面對這一系列變化,台灣業者憂心忡忡,認為可能導致代工訂單流失,甚至引發國內藥品短缺危機。
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一直以來都十分密切,然而,美國方面認為台灣對部分進口商品徵收較高的關稅,例如保健食品的最高關稅高達30%,相較之下,台灣對進口汽車的關稅僅為17.5%。這種關稅差異被美國視為貿易障礙,因此,川普政府採取對等關稅措施,要求台灣降低關稅,否則將對台灣商品加徵更高的關稅。根據報導,美國已開始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計劃在下週對更多商品徵收更高關稅,其中可能包括台灣的半導體和藥品。
保健食品產業首當其衝,成為此次關稅風暴中的主要受害者。資深製藥業者指出,由於美國對台灣保健食品徵收的關稅可能降低至15-20%,甚至分階段調降,這將直接壓縮台灣保健食品出口商的利潤空間。事實上,美國近年來已開始對台灣採取循序漸進的施壓,逐步降低保健食品的關稅,從2018年的30%調降至20%。然而,業者認為,即使關稅調降,仍然難以彌補美國關稅帶來的損失。面對困境,業者只能「苦笑」面對,積極尋求應對策略。
除了保健食品產業,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面臨潛在的風險。儘管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稅政策尚未明確,但川普政府已公開表示,美國有98%的晶片生意跑到台灣,暗示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加徵關稅。然而,財經專家警告,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加徵關稅無異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美國高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供應,加徵關稅可能會導致美國自身的產業受到損害。此外,台灣的汽車和農產品也可能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進出口貿易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台灣必須積極應對,採取多項措施來減輕衝擊。首先,政府應與美國展開積極溝通,尋求協商解決方案,爭取更優惠的貿易條件。其次,台灣業者應加強產品研發和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降低對價格的依賴。此外,台灣還應積極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政府也應加強對國內產業的扶持,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業者度過難關。
總而言之,川普的關稅政策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尤其對保健食品產業及代工優勢帶來了直接的威脅。面對這一複雜的局面,台灣必須保持警惕,積極應對,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減輕衝擊,維護自身的貿易利益。未來,台灣應加強與各國的貿易合作,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提升自身的產業競爭力,才能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