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傳水腎 警示結石隱患 專家提醒高風險群體
近年來,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水腎」問題多次就醫,並接受手術治療,引發社會大眾對於此疾病的關注。水腎,其實是一種因結石阻塞泌尿系統所導致的腎臟疾病,當尿液無法順利排出時,便會回流到腎臟,造成腎臟內積水。嚴重時,積水會壓迫腎臟組織,引發發炎反應,常見症狀包含腰痛、血尿等。本文將深入探討水腎的成因、高風險族群,以及預防措施,並結合近期新聞事件,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資訊。
水腎的形成,往往與結石息息相關。結石阻塞輸尿管,是造成尿液回流的主要原因。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醫師指出,腎臟的功能是24小時不停地過濾水分,產生尿液。然而,若輸尿管因結石阻塞,尿液便無法順利排出,長期累積便會形成水腎。根據報導,柯文哲此次手術移除的結石尺寸為1公分乘以0.5公分,雖然不算巨大,但已足以造成尿液回堵,進而引發水腎。值得注意的是,水腎並非單純的結構性問題,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腎功能受損,甚至腎萎縮。因此,及早發現並治療,對於保護腎臟健康至關重要。
那麼,哪些人是水腎的高風險族群呢?根據多篇報導,長期憋尿、飲水不足、以及有結石病史的人,都應特別留意。毒理專家招名威醫師強調,水腎並非高齡者專屬,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尿路健康密切相關。長期憋尿會增加尿液在膀胱內的滯留時間,容易導致細菌滋生,增加感染風險,進而促使結石形成。此外,若平時飲水不足,尿液濃度增加,也更容易形成結石。因此,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保持尿液充足,對於預防結石及水腎具有重要意義。除了生活習慣外,若曾有結石病史,也應定期追蹤檢查,以監控結石的變化,並及時處理。
除了積極預防結石的形成,定期健康檢查也是早期發現水腎的重要手段。透過超音波檢查,便可偵測出腎臟內是否有積水的情況。若發現有水腎現象,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方式則取決於水腎的嚴重程度,輕微的水腎可能僅需觀察即可,但若積水嚴重,影響腎功能,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如柯文哲此次接受的手術,便是為了移除阻塞輸尿管的結石,恢復尿液的正常排流。術後,醫師通常會在體內放置雙J管,以確保尿液順暢排出,並降低術後絞痛的發生。根據健康2.0的報導,柯文哲手術後腎水腫情況已明顯改善,顯示手術效果良好。
總而言之,水腎是一種因結石阻塞泌尿系統所導致的腎臟疾病,長期下來可能對腎功能造成損害。透過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避免長期憋尿、以及定期健康檢查,可以有效預防水腎的發生。如同柯文哲的案例,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對於保護腎臟健康至關重要。未來,除了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民眾對於水腎的認識外,也應鼓勵更多人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確保腎臟的健康,維護整體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