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天氣多變 中醫師推薦按摩3穴位 緩解頭痛健脾胃
清明連假期間,天氣多變,冷暖交替,容易影響身體健康。中醫觀點認為,此時肝氣易於升發,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養生保健尤為重要。面對可能出現的頭痛、失眠等不適,中醫師建議透過按摩特定穴位,輔以飲食調理,以達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養生效果。
清明時節,氣溫變化大,容易引發頭痛。許多人習慣服用止痛藥,但長期下來可能產生藥物依賴性。中醫認為,頭痛多與肝氣鬱結、氣血不暢有關。針對此問題,中醫師特別推薦「太衝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陰交穴」這三個穴位,透過按摩可以有效緩解頭痛及其他不適。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按摩此穴位有疏肝理氣、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足三里穴則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按摩此穴位可以健脾益氣、調暢氣血,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頭痛也有一定的幫助。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按摩此穴位可以調理三陰經,疏通經絡,對於情緒不穩定引起的頭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除了頭痛,失眠也是清明時節常見的問題。天氣變化、情緒波動都可能影響睡眠品質。中醫認為,失眠多與心脾兩虛、肝氣鬱結有關。透過按摩上述三個穴位,可以起到安神定驚、疏肝理氣的作用,改善睡眠品質。此外,陳柏太醫師也強調,清明時節應注意飲食調理,多攝取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薏米、山藥、紅棗等,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同時,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也有助於改善失眠。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時節也是濕氣較重的時期。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身體沉重、疲倦、食慾不振等不適。因此,在養生保健方面,除了按摩穴位、飲食調理外,還應注意排濕。可以透過適量運動、多曬太陽、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此外,避免長時間逗留在潮濕環境,也應注意衣物保持乾燥,以預防濕氣侵襲。總而言之,清明時節的養生保健應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排濕為主,透過多方面的調理,才能保持身體健康,迎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