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胖子」心血管風險高52% 你是MONW族群嗎?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關注體重管理。然而,單純以體重數字來判斷健康狀況,可能存在誤導。近年來,「瘦胖子」這個名詞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顯示,即使體重正常,但若體脂率過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而可能比肥胖者更高。這種現象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也讓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的「瘦胖子」族群。本文將深入探討「瘦胖子」的定義、潛在風險,以及如何透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什麼是「瘦胖子」?MONW族群的定義與特徵

「瘦胖子」的學術名稱為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 (MONW),意即「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這類人通常BMI(身體質量指數)介於正常範圍(18.5–24.9),但體脂率卻偏高,特別是腹部脂肪堆積。根據統計,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MONW族群。他們可能外表看似纖瘦,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代謝異常,例如胰島素阻抗、高血壓、高血脂等。這些代謝異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引發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造成MONW族群的主要原因,往往與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攝取過多加工食品、高糖分飲料)以及遺傳因素有關。

「瘦胖子」的心血管風險:高出肥胖者52%

令人警醒的是,多項研究顯示,「瘦胖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高達52%!《JAMA》期刊的研究更指出,年紀越大,風險越高。50到64歲的MONW族群,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更高。這主要是因為腹部脂肪的堆積會釋放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此外,代謝異常也會影響血液的凝固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進而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值得注意的是,MONW族群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因此更需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

如何擺脫「瘦胖子」的陰影?生活方式的調整與建議

面對「瘦胖子」的健康威脅,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是關鍵。首先,飲食方面應減少加工食品、高糖分飲料的攝取,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天然食物的比例。同時,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其次,運動方面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力量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改善體脂分布。深蹲、弓箭步、伏地挺身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除了飲食和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減輕壓力、定期健康檢查等,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總而言之,「瘦胖子」並非健康的代名詞,相反地,他們可能面臨比肥胖者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了解MONW族群的定義與特徵,及早發現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群體,並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關鍵。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等方式,我們可以擺脫「瘦胖子」的陰影,擁抱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未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更了解MONW族群的代謝機制,並開發出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為更多人帶來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