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兒童性侵案增多 專家指上網結交「壞份子」易涉性騷擾

疫情後,兒童性侵犯案件的增加,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專家指出,兒童沉迷網絡,容易在網上結交不善之徒,甚至捲入騙案、性騷擾等嚴重事件。這不僅是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威脅,也反映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兒童網絡安全教育方面的不足。

兒童性侵犯案件的上升趨勢,與疫情期間的社會環境變化息息相關。由於疫情導致學校停課、社交活動受限,兒童更多時間待在家中,網絡使用量大幅增加。在缺乏有效監管和引導的情況下,兒童更容易接觸到不良信息,並在網上與陌生人建立聯繫。香港01的報導指出,疫情後兒童性侵案數量增加,專家們認為這與兒童沉迷上網,容易結交「壞份子」有關,這些「壞份子」可能涉及騙案或性騷擾。這種情況令人擔憂,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得不法分子更容易隱藏身份,接近兒童,並利用其心理弱點進行操控。他們可能通過社交媒體、網絡遊戲、聊天室等途徑,以朋友、導師或同伴的身份接近兒童,建立信任關係,然後逐步引導其進入陷阱。專家葉柏強教授和葉兆輝教授指出,兒童在網上容易受到欺騙和引誘,因為他們缺乏辨別能力,難以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也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語。此外,兒童在網上更容易受到同儕壓力的影響,為了獲得認同感,可能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例如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分享個人信息,甚至與陌生人見面。

除了性侵犯和性騷擾,兒童在網上還可能面臨其他風險,例如網絡欺凌、個人信息洩露、沉迷網絡遊戲等。網絡欺凌不僅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還可能導致其產生自卑、焦慮、抑鬱等情緒。個人信息洩露則可能導致兒童遭受詐騙、勒索等犯罪行為。沉迷網絡遊戲則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導致其身體健康下降。因此,保護兒童的網絡安全,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防護體系。

要有效預防兒童性侵犯案件的發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首先,家長應加強對兒童的網絡安全教育,教導他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如何辨別網絡風險,以及如何應對網絡欺凌。同時,家長應與兒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鼓勵他們分享在網絡上遇到的問題,並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其次,學校應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此外,社會應加強對網絡內容的監管,打擊網絡犯罪,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香港01的報導也強調了這一點,指出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護兒童的網絡安全。

總而言之,疫情後兒童性侵犯案件的增加,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兒童沉迷網絡,容易結交「壞份子」,面臨各種網絡風險。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防護體系,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才能有效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在網絡世界中安全、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