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女性急瘦15公斤反彈變胖 醫生警告:快速減重隱藏血管風險」
快速減重可能傷身?「瘦胖子」的隱憂與心血管風險
近年來,追求纖瘦的身材成為許多人的目標。然而,過度追求快速減重,不僅可能導致體重反彈,更潛藏著對健康的威脅。近期新聞報導指出,35歲女性因快速減重15公斤,隨後體重反彈並變得更胖,更引發醫師警告「瘦太快」的風險,可能傷及心血管。此外,研究也顯示,體重正常但體脂率高者,即所謂的「瘦胖子」,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甚至比肥胖者更高。本文將深入探討快速減重帶來的風險,以及「瘦胖子」所面臨的心血管健康問題,並探討健康的減重方式。
快速減重的隱憂:溜溜球效應與心血管風險
許多人為了追求快速見效的減肥效果,選擇極端節食或服用減肥藥。然而,這種方式往往會導致「溜溜球效應」,也就是體重快速下降後,又迅速反彈。根據奇摩新聞報導,不正確或快速的減重容易造成體重反彈幅度大,同時使得內臟脂肪堆積、體脂率上升。許芷瑜醫師指出,這種方式造成的BMI波動不僅與血管功能惡化、血壓升高相關,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事實上,快速減重會導致肌肉流失、新陳代謝減慢,甚至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和免疫失調。此外,過快的減重也可能導致膽結石、電解質失衡等健康問題。更嚴重的是,壹蘋新聞網報導,一名醫師分享自身經歷,因熬夜暴食導致35歲就發生心肌梗塞,強調飲食對健康的重大影響。因此,追求健康的減重方式,遠比追求快速見效更為重要。
「瘦胖子」的危機:隱藏的心血管風險
除了快速減重帶來的風險外,體重正常但體脂率高者,即所謂的「瘦胖子」,也面臨著嚴峻的心血管健康挑戰。根據TVBS新聞報導,根據《JAMA》期刊研究顯示,這些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而且年紀越大,風險越高,50到64歲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更高。
「瘦胖子」通常缺乏肌肉,但內臟脂肪卻堆積過多,這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女人我最大也報導了類似的研究結果,強調「瘦胖子」的心血管風險不容忽視。因此,即使體重數字正常,也應定期檢查體脂率,並透過適當的飲食和運動,增加肌肉量,降低內臟脂肪,以維護心血管健康。
健康的減重策略:循序漸進與生活習慣的改變
健康的減重方式應以循序漸進、改變生活習慣為原則。首先,應避免極端節食或服用減肥藥,而是應選擇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纖維和健康脂肪。其次,應增加運動量,透過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高新陳代謝。TOPick報導了一位台灣減重醫生分享自身減肥奮鬥史,她強調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成功減重55磅並維持至今。
此外,良好的睡眠和壓力管理也是減重的關鍵。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調節食慾和新陳代謝,而有效的壓力管理則可以避免因情緒化飲食而導致體重增加。健康2.0也報導了一位醫師分享健康減重秘方,成功在一年半內瘦下18公斤,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維持體重的關鍵。
總而言之,追求健康的身材不應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快速減重可能帶來短期的效果,但長期而言卻可能對心血管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而「瘦胖子」所面臨的隱藏風險,更提醒我們不能僅僅以體重數字作為健康的指標。唯有透過循序漸進的飲食和運動,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達到健康減重的目標,並維護長期的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