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盛事經濟復甦 全球吸客力是關鍵

香港的盛事經濟正逐漸展現活力,吸引全球目光並帶動經濟增長。行政長官李家超預計上半年各類盛事將吸引約84萬旅客,帶來33億港元的消費額及18億港元的經濟增加價值。這一數字不僅反映了香港舉辦大型活動的能力,更突顯了盛事經濟在香港整體經濟復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盛事經濟的起色,分析其關鍵成功因素,並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全球吸客是關鍵:盛事經濟的引擎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國際都會,擁有舉辦大型盛事的豐富經驗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近年來,香港政府積極推動盛事經濟發展,增加各類大型活動的數量和規模。李家超行政長官宣布,全年盛事數目將從150項增加至超過210項,增幅超過四成,充分展現了政府對盛事經濟的重視。這些盛事涵蓋了體育、文化、藝術、商貿等多個領域,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為香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屠海鳴指出,香港盛事經濟的起色,關鍵在於能否在全球範圍內吸引旅客。這不僅需要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盛事,更需要加強對外宣傳和推廣,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和吸引力。此外,優化入境政策、簡化簽證流程、提升交通便利性等措施,也有助於吸引更多旅客來港參與盛事。值得注意的是,紫荊網的報導也提到,儘管盛事經濟帶來了正面影響,但基層市民的實際感受卻不盡如人意,部分行業的競爭力下降,甚至出現了“趕客之都”的現象。因此,在發展盛事經濟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基層的利益,確保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各個階層。

盛事經濟與整體經濟復甦的良性互動

香港的經濟復甦並非一蹴可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盛事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夠直接帶動旅遊、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的增長,還能夠產生連鎖效應,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可以帶動體育用品、運動服裝、體育旅遊等行業的發展;文化藝術節的舉辦,可以帶動文化創意產業、藝術品市場、文藝旅遊等行業的發展。

屠海鳴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香港經濟整體復甦需要加把勁,而盛事經濟正是其中的重要推動力。透過舉辦更多、更大規模的盛事,可以提升香港的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盛事經濟還可以提升香港的城市形象,增強市民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盛事經濟新發展

進入「一國兩制」新階段後,香港的盛事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香港舉辦大型盛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協調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於4月2日視察香港,也為香港的盛事經濟發展注入了信心。

屠海鳴在評論「一國兩制」新階段的香港發展時指出,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其連接東西方、聯通內外的橋樑作用。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吸引更多國際資源和人才,為香港的盛事經濟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同時,香港也需要不斷創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總而言之,香港的盛事經濟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透過全球吸客、與整體經濟復甦的良性互動以及「一國兩制」下的新發展機遇,香港有望將盛事經濟打造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在發展盛事經濟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基層的利益,確保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各個階層,才能實現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香港需要繼續加強對外宣傳和推廣,提升國際形象和吸引力,並不斷創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