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創意設計未來飲食 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十年回顧」
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十年來,已累積培訓逾160位教師,催生142件環境教育教案,陪伴逾3,000位學童運用設計思考探索土地,持續引發教育現場的對話與行動。這個由黑松教育基金會發起的計畫,不僅在台灣深耕十年,更體現了教育的創新力量,讓小學生也能參與未來飲食的設計,為環境永續貢獻心力。
教育的種子,永續的未來
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的誕生,源於對環境教育的深切關注。面對全球暖化、海洋污染等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的環境教育往往停留在知識的傳授,缺乏讓學生實際參與、思考解決方案的機會。黑松教育基金會洞察到這一點,透過「愛地兒點子計畫」,將設計思考導入小學教育,鼓勵學生從自身生活出發,關注土地議題,並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
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增能、陪伴、擴散」。首先,透過教師工作坊,提升教師的設計思考能力,讓他們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索、發想點子、測試方案。其次,陪伴學生實際參與土地的觀察、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問題,並與社區居民互動,深入了解土地的文化與歷史。最後,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與成果分享,擴散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環境議題。黑松教育基金會提供的系統化課程,輔導老師執行創意教案,帶孩子思考生態問題,至今已陪伴50所小學推出破百件環境教案,共同關注全球暖化、海洋污染等議題。
設計思考,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地兒點子計畫」最獨特之處,在於其運用「設計思考」的教育模式。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解決問題方法,強調同理心、實驗精神和迭代優化。透過設計思考,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創造者和問題解決者。
計畫中,學生會經歷「愛地兒5步驟」:探索主題、定義問題、發想點子、測試點子、分享宣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觀察、訪談、收集資料,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然後,透過腦力激盪、原型製作等方式,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接著,對這些方案進行測試和評估,找出最有效的方案;最後,將自己的成果分享給他人,獲得反饋,並不斷改進。
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更提升了他們的創造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透過實際參與,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環境問題,並激發他們對環境保護的熱情。例如,有些學生設計了可分解的餐具,有些學生發起了節約用水的宣傳活動,有些學生則建立了社區花園,這些都是他們透過設計思考,為環境永續所做的貢獻。
從飲食出發,連結土地與文化
「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並非僅僅關注環境問題,更強調連結土地與文化。計畫鼓勵學生關注飲食議題,思考食物的來源、生產過程和對環境的影響。透過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學生能夠更珍惜食物,並選擇對環境友善的飲食方式。
近年來,食農教育逐漸受到重視。食農教育不僅關乎食物的生產和消費,更關乎對土地的尊重和對文化的傳承。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鼓勵學生探索家鄉的飲食文化,了解當地的食材和料理方式,並思考如何透過飲食來推動環境永續。
例如,有些學生研究了家鄉的傳統農法,並提倡有機農業;有些學生則設計了以在地食材為主的菜單,推廣健康飲食。透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學習了飲食知識,更培養了對土地的認同感和對文化的自豪感。同時,也呼應了「灃食夢想計畫夢想食驗事Let’s Change」鼓勵以飲食或食農教育相關主題的理念。
展望未來,「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將持續深耕台灣教育現場,擴大影響力,讓更多學生參與到環境永續的行動中來。同時,也希望能夠將這套成功的教育模式推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為全球環境保護貢獻力量。教育是改變世界的關鍵,而「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正是在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播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