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擱淺:江豚屍體現胃藏腐魚線

香港近年鯨豚擱淺事件頻繁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接獲多宗鯨豚擱淺報告,其中最新一宗個案於4月15日發生在長洲白鰽灣,發現一條成年雄性江豚屍體。這已是今年度的第15宗鯨豚擱淺事件,顯示情況令人憂慮。根據初步解剖結果,該江豚屍體已屬第4級的嚴重腐爛狀態,身長約162厘米。值得注意的是,胃中發現了魚線,這可能與其死亡有關。

近年來,香港的鯨豚擱淺事件呈現頻繁發生的趨勢。除了本次長洲白鰽灣的事件外,今年年初(1月9日)清水灣鄉村俱樂部也發現了一具年幼雌性江豚屍體,屬於第2級新鮮屍體。更早之前(1月8日),鴨洲也發現了一條成年江豚擱淺,同樣呈現嚴重腐爛狀態,是7日內第5宗江豚擱淺個案。回顧去年,東方日報於2023年6月21日報導,長洲白鰽灣也曾發生過一宗成年雄性江豚擱淺事件,同樣呈現第4級嚴重腐爛狀態,長度約185厘米。這些事件的頻繁發生,凸顯了香港水域鯨豚生存環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公眾,若發現懷疑鯨豚、鯊魚及鯆魚擱淺個案,應立即致電1823熱線,並提供詳細資訊,以便行動組能盡快到場處理。

鯨豚擱淺的原因複雜,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導致鯨豚擱淺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船隻高速航行產生的噪音會干擾鯨豚的聲納系統,使其迷失方向,增加擱淺的風險。此外,海洋污染,特別是塑膠垃圾和漁具(如魚線)的污染,也對鯨豚造成威脅。本次長洲白鰽灣發現的江豚胃中含有魚線,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些魚線可能纏繞在鯨豚的消化系統中,導致其無法正常進食,最終導致死亡。除了人為因素外,自然因素,如疾病、惡劣天氣等,也可能導致鯨豚擱淺。然而,近年來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影響日益顯著,已成為鯨豚生存的主要威脅。

面對日益嚴峻的鯨豚擱淺問題,保護鯨豚的生存環境刻不容緩。除了加強公眾教育,提高人們的海洋保護意識外,還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減少人為因素對鯨豚的威脅。例如,可以加強對船隻噪音的監管,限制船隻在鯨豚棲息地高速航行。同時,應加強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減少塑膠垃圾和漁具對海洋生態的污染。此外,還需要加強對鯨豚疾病的監測和研究,及時發現和控制疾病的爆發。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保護鯨豚,維護海洋生態的平衡。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努力,以及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對於保護香港的鯨豚資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