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執法新手段:議員料初期阻嚇「老闆車」違泊

香港警方即將在港島區展開交通錄影執法試行,旨在打擊違例行為,特別是違泊問題。此舉引起了立法會議員的關注,普遍認為初期或能起到阻嚇作用,但對於長期成效以及能否杜絕「老闆車」違泊等情況,仍存在憂慮。

自2024年4月22日起,警方將在港島區的四個交通違例黑點試行錄影執法。此舉是警方善用科技執法,提升道路安全和暢通性的重要一步。警方期望透過錄影執法,提高司機的守法意識,從而減少交通塞車和意外的發生。然而,議員陳學鋒指出,執法初期或許能有效震懾違規者,但長期而言,司機可能會熟悉系統運作模式和警方的執法標準,進而產生僥倖心理,降低執法效果。這也意味著,單純依靠科技執法,可能無法徹底解決違泊問題。

除了對長期成效的擔憂,議員們也特別關注「老闆車」違泊問題的解決。所謂「老闆車」,通常指那些停放在禁區或影響交通的私家車,其車主往往具有一定的權勢或背景,使得執法難以觸及。陳學鋒擔心,即使導入錄影執法系統,也難以杜絕這種情況。他認為,要真正解決違泊問題,需要更全面的措施,包括加強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以及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近期傳出消息,違泊罰款或將增至400元,但部分議員認為,僅僅提高罰款金額,阻嚇力仍然不足,需要更嚴厲的懲罰措施。

此外,錄影執法的實施也引發了關於隱私保護的討論。雖然警方強調,錄影執法將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個人隱私不受侵犯,但仍有部分市民對此表示擔憂。他們擔心,錄影執法可能會被濫用,導致個人信息洩露或被用於其他非法目的。因此,在推廣錄影執法的同時,警方需要加強對公眾的解釋和溝通,確保市民理解和支持。同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防止執法過程中出現濫用權力的情況。

總而言之,港島區的交通錄影執法試行,是提升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的重要嘗試。雖然初期可能具有一定的阻嚇作用,但要實現長期成效,仍需要解決司機的僥倖心理、杜絕「老闆車」違泊等問題,並兼顧隱私保護。警方需要不斷完善執法策略,加強與公眾的溝通,才能真正實現交通執法的目標,為市民創造更安全、更暢通的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