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日媒揭中國提前減少美豆進口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不僅是兩國經濟的角力,更深刻地影響著全球貿易格局。早在唐納·川普總統上任之前,中國便已開始部署,積極減少對美國大豆的依賴,並在川普總統於2017年1月20日就職前,於1月16日完成最後一批美國大豆的採購,隨後徹底停止進口。此舉顯示中國對潛在貿易衝突的預判與應對,以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尋求多元化的策略。

中國之所以及早採取行動,與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息息相關。根據資料顯示,約有50%的美國大豆用於出口,而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市場,進口量超過其他所有國家加總。因此,美國豆農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極高。然而,隨著川普政府開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中國也隨之對美國農產品採取反制措施,這直接衝擊了美國豆農的生計。美國豆農們深感困境,甚至有農民公開表示曾三次投票支持川普,但如今卻懇求他結束這場貿易戰。他們在千字文中哀求,貿易戰讓他們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並對未來感到擔憂。

中國在減少對美國大豆依賴的同時,積極尋求其他供應來源。根據報道,中國連夜改買了240萬噸巴西大豆,顯示其迅速調整供應鏈的能力。這種策略不僅降低了中國受美國貿易政策影響的風險,也向全球市場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訊息:中國不會輕易受制於單一供應商。此外,中國也減少了對美國玉米的採購,進一步擴大其多元化採購策略。川普政府發起的中美貿易戰,對美國農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例如自2018年4月中國對美國進口農產品首次加征25%關稅後,美國出口中國的豬下水數量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儘管貿易戰初期,美國試圖透過談判解決爭端,但由於川普總統堅持與習近平主席直接談判,使得貿易戰短期內降溫的機會微乎其微。這種談判方式雖然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但缺乏具體的解決方案,反而 prolong 了貿易戰的持續時間。美國大豆協會主席也曾公開敦促美方停止對華貿易戰,強調貿易戰對美國農業的負面影響。而中國方面,則持續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進口農品加徵關稅,以保護自身農民的利益。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戰的爆發,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中國長期部署的結果。中國及早預測到潛在的貿易衝突,並積極尋求多元化的供應來源,以降低對美國的依賴。美國豆農在貿易戰中首當其衝,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並多次呼籲政府結束貿易戰。儘管美國試圖透過談判解決爭端,但由於缺乏具體的解決方案,貿易戰持續延燒,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貿易戰不僅是經濟層面的競爭,更是兩國在全球影響力上的角力,其結果將持續影響著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