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涉嫌放置炸彈,以查看煙火效果為由套取位置

2020年香港多處發生炸彈襲擊事件,震驚社會。近日,涉及明愛醫院及港鐵車廂等地的炸彈案,共有8名男女被告接受高等法院審訊。案件焦點之一,在於首被告何卓為在自辯過程中,揭露了案發前後與同夥之間透過Telegram發送訊息的細節,以及其聲稱的「套取位置」動機。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此案的來龍去脈,分析何卓為的供述,並探究事件背後的可能動機與影響。

案件的核心在於,何卓為與其他被告涉嫌串謀放置炸彈,意圖危害公共安全。根據報導,何卓為在明愛醫院發生爆炸事件後,曾在Telegram群組發出訊息,內容包括「想去睇下」和「不如入去點著佢算」。這些訊息暗示了他對事件的關注,以及可能參與其中的意圖。更重要的是,他聲稱發送這些訊息的目的是為了「套取位置」,這成為了他辯護的關鍵。然而,何卓為的說法是否屬實,仍有待法庭進一步裁決。

除了何卓為的供述,其他被告的行為也引起了關注。例如,有報道指出,被告李嘉濱曾提及將鐵釘放入炸彈,顯示其對爆炸裝置的具體了解。此外,警方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被告楊怡斯曾在朗豪坊外吸煙時被監視警員目擊,並進行了正面確認。這些細節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值得注意的是,在另一宗案件中,有被告被指發送訊息稱「煙彈明天放」,並因同伴的猜疑而感到不忿,進而採取行動。這些訊息顯示,被告們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和潛在的矛盾,這也可能是導致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案件中涉及的Telegram群組,以及被告們之間的訊息往來,成為了警方追蹤事件發展的重要途徑。Telegram作為一款加密通訊應用程式,因其隱私性受到一些人的青睞,但也因此成為犯罪分子進行非法活動的工具。警方在調查過程中,需要克服技術上的難題,才能成功解讀這些訊息,並找到相關的證據。此外,案件中還出現了「九十二籤」頻道的提及,首被告供稱僅是「扮有關」,這也增加了案件的複雜性。

此案不僅僅是一宗普通的刑事案件,它也反映了香港社會在特定時期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2019年開始的社會動盪,以及隨之而來的暴力衝突,使得社會情緒高度緊張。一些人可能因此產生了極端思想,並採取了過激的行動。明愛醫院及羅湖口岸等地的炸彈襲擊事件,正是這種社會情緒的集中爆發。這些事件不僅給香港社會帶來了恐慌和不安,也對香港的法治和社會秩序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總而言之,8男女涉嫌放置炸彈案是一宗複雜而嚴重的案件。首被告何卓為的供述,以及其他被告的行為,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然而,案件的真相仍有待法庭的最終裁決。此案不僅是對香港法治的考驗,也是對香港社會的反思。我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加強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共同維護香港的繁榮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