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結業轉讓客戶資料需同意 私隱公署接查詢

粉嶺一間名為「雅典娜美容纖體中心」的美容院在上月中突然結業,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客戶個人資料保護的爭議。事件的核心在於,該美容院涉嫌在未經客戶同意的情況下,將客戶的個人資料以及剩餘的美容套票轉移至其他美容院,涉款至少達十萬元。此舉不僅讓消費者權益受損,更引發了公眾對於個人資料私隱保護的關注。私隱公署已就此事件展開循規審查,並已收到一宗相關查詢,顯示事件的嚴重性及影響範圍。

事件的起因是「雅典娜美容纖體中心」突然宣布結業,令許多購買了套票的顧客措手不及。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顧客被告知其個人資料,包括聯絡方式、消費記錄等,已連同未使用的套票轉移至其他美容院。這種做法明顯違反了《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因為在沒有獲得客戶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將其個人資料轉移給第三方,屬於非法行為。多名受影響的顧客表示,他們並未授權美容院轉移自己的資料,且在轉移過程中,他們並未被告知具體的轉移詳情,甚至被要求繼續在新的美容院消費,否則將無法獲得退款。這種高壓的銷售手段更是加劇了顧客的不滿。

私隱公署對此事件高度重視,已於4月1日主動展開循規審查,並多次與相關機構聯繫,要求提供詳細的事件說明。公署表示,已收到初步回覆,並正在積極跟進事件的進展。除了追究美容院的法律責任外,私隱公署也將檢討現行法例是否存在漏洞,以及如何加強對美容業界的監管。立法會議員也呼籲政府盡快立法規管預繳式消費計劃,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此外,有苦主獲轉介至大埔「健美站」繼續服務,卻遭遇高壓推銷,完成療程後才被告知若不加購高價會員療程,需支付原價數倍的費用,更凸顯了消費者在面對美容院結業時的弱勢地位。

此次事件暴露了現行法例在保護消費者個人資料方面的不足。雖然《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對個人資料的收集、使用和轉移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挑戰。例如,美容院往往會以各種名義收集客戶的個人資料,但並未充分告知客戶其資料的使用目的和權利。此外,在美容院結業時,客戶往往難以追回自己的個人資料,或者無法阻止美容院將其資料轉移給第三方。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美容業界的監管,提高美容院的透明度,並完善相關法例,以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個人資料私隱。私隱公署的審查結果以及後續的立法行動,將對美容業界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