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醫護抗稅或令院癱瘓 加稅導致藥荒?

以下是關於美國關稅戰可能導致藥品短缺以及對醫療產業影響的詳細分析報告:

美國醫療產業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醫療供應鏈高度依賴外國產品,尤其是在藥品和醫療器材方面。數據顯示,美國使用的藥品中有高達91%的仿製藥依賴進口,其中60%以上的原料藥(API)來自中國。中國在全球抗生素、抗癌藥、糖尿病藥物等關鍵活性成分的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分別掌握了75%、68%和63%的核心產能。更為嚴峻的是,美國45%的製藥關鍵起始原料(KSM)完全依賴中國供應。

關稅戰對美國醫院的衝擊

雖然藥品最初未被納入川普政府的加稅範圍,但各種醫療器材和基本物資的進口都依賴中國。美國醫院協會(AHA)指出,由於高度依賴外國產品,美國醫療供應鏈一直都非常脆弱且複雜。一位從事醫護行業的民眾警告,在關稅戰下,美國有一半醫療用品及91%藥物供應來自中國,美國一些醫院或很快面臨癱瘓。

對華加稅如何導致藥品短缺

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尤其是藥品和醫療相關產品,可能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導致藥品短缺:

  • 成本上升: 關稅直接增加了進口藥品和原料藥的成本。由於仿製藥行業利潤空間本已很小(僅為4-6%),成本上升可能導致中小藥企破產。
  • 供應鏈中斷: 美國對中國原料藥的高度依賴意味著,任何供應鏈中斷都可能迅速導致藥品短缺。
  • 價格上漲: 製藥公司面臨更高的製造成本時,最終會將這些增加轉化為更高的市場價格,進而影響患者。
  • 企業轉移生產: 一些製藥企業可能會考慮將生產轉移到美國本土,以避免關稅,但建立新工廠需要時間和大量投資,緩不濟急。例如,在美國建立一座新工廠可能需要高達20億美元,並且要花5-10年才能正式運營。
  • 依賴單一來源風險: 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如中國)的藥品供應,使得美國在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更加脆弱。若中國限制藥品出口作為反制措施,美國將面臨嚴重問題。

對病患支持計劃的影響

高關稅政策不僅會提高醫療成本,還會對病患支持計劃(PAPs)產生影響。PAPs旨在幫助患者負擔藥費,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當藥物成本上升時,這些計劃可能會面臨資金短缺,從而減少對病患的資助金額或減少服務病患的數量。

美國製藥業的應對策略與挑戰

面對可能的藥品短缺,美國製藥企業正試圖通過多種方式應對:

  • 擴大本土生產: 一些公司正在擴大在美國本土的生產規模,以減少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例如,禮來(Eli Lilly)宣布將投資至少270億美元在美國建造四座新工廠。
  • 尋找替代供應商: 一些企業試圖在印度、越南等國尋找替代的原料藥供應商,但這些國家的產能有限,且質量可能存在問題。
  • 遊說政府: 製藥業界正積極遊說美國政府與歐盟官員,要求將藥品排除在貿易戰之外,以避免關鍵藥物價格上漲。

對台灣藥品的影響

美國的關稅戰也可能間接影響台灣藥品。國際大藥廠若因關稅被迫遷廠至美國以維持美國市場,可能會將損失轉嫁到其他國家市場,從而抬升全球價格。此外,若台灣持續仰賴原廠藥,且未提早增加備藥量,可能面臨缺藥潮。

如何應對關稅戰的挑戰

為應對關稅戰帶來的挑戰,可以考慮以下策略:

  • 重新考慮投資生技產業: 鼓勵在台灣製造,尤其要加強鼓勵「自費高成本」藥品在台設廠。
  • 檢視全球原料與生產線: 檢視各類藥品、生技產品的全球原料與生產線,並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例如印度。
  • 提升學名藥使用率: 改變民眾對學名藥的刻板印象,增加國產藥的韌性。
  • 建立安全庫存: 針對高價原廠藥及早建立安全庫存,為可能來臨的藥品荒預做準備。

結論:平衡國家安全與患者利益

美國的關稅政策在追求國家安全和製造業回流的同時,也可能對醫療產業和患者造成負面影響。在制定貿易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到藥品供應鏈的複雜性和脆弱性,並在國家安全與患者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未來,美國能否在「國家安全」與「患者利益」間找到平衡,不僅關乎藥企生死,更關乎每一位普通民眾的健康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