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駁回歐盟指控:中國知識產權無罪」

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小組近日駁回了歐盟(EU)提出的關於中國違反知識產權規則的指控。這起爭端由歐盟於2022年提起,指控中國法院阻止歐洲公司保護其電信技術專利。

爭端背景:歐盟指控中國

歐盟的主要指控圍繞著中國法院發布的所謂「反訴訟禁令」(anti-suit injunctions),這些禁令被指用於阻止歐洲公司在其他國家法院尋求專利侵權救濟。歐盟認為,中國法院通過設定全球專利許可費率,損害了歐洲高科技企業的利益,迫使他們降低全球費率,使中國製造商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歐洲技術。

WTO專家小組的裁決

WTO專家小組在審查了歐盟的指控後,裁定歐盟未能證明中國的做法與WTO規則存在不一致之處。專家小組認為,TRIPS協定並未要求成員國不得採取阻止其他成員國在其自身管轄範圍內實施該協定的措施。

儘管駁回了歐盟的大部分指控,但專家小組也指出,中國在履行WTO透明度義務方面存在不足。具體而言,專家小組發現中國未能公布一項關鍵的司法反訴訟禁令裁決(小米訴InterDigital案),違反了TRIPS協定第63.1條。此外,專家小組還認為,中國未充分回應歐盟根據第63.3條提出的資訊請求。

歐盟的上訴與後續發展

對於WTO專家小組的裁決,歐盟已於近日正式啟動了《關於爭端解決諒解協議》第25條下的仲裁程序。歐盟希望通過上訴,推翻專家小組的後續裁決,從而允許歐洲公司在歐洲法院捍衛其知識產權。預計上訴結果將在2025年7月下半月公布。

案件涉及的標準必要專利

此案涉及「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SEPs),這些專利對於產品或技術符合特定行業標準至關重要,例如移動通信中使用的專利。歐盟聲稱,中國法院頒布的措施允許中國法院在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設定全球標準必要專利許可費率,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正在決定包括歐盟專利持有人在內的專利技術成本。

對中國的影響

儘管WTO專家小組駁回了歐盟的大部分指控,但其關於中國未能充分履行透明度義務的結論,可能會促使中國改善其知識產權相關資訊的公開程度,並更積極地回應其他WTO成員的資訊請求。

未來展望

此案的後續發展,特別是上訴的結果,將對歐盟企業在中國保護其知識產權產生重大影響。同時,此案也反映了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知識產權保護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各國在如何平衡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技術獲取之間的複雜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