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虧217萬!將軍澳晉海II兩房慘蝕 6年貶值近3成】

樓市浮沉:一個日出康城單位訴說的故事

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素來是風向萬變的海洋。有時風平浪靜,萬里無雲,資產價值水漲船高,人人稱羨;有時卻波濤洶湧,暗礁處處,稍有不慎便可能載浮載沉,甚至擱淺。近期將軍澳日出康城晉海II一個兩房單位的交易,便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案例。這個單位,六年光景,由業主滿懷期望地購入,到如今黯然離場,帳面大幅貶值逾兩百萬港元,跌幅接近四分之一,生動地演繹了樓市的無情波動,也為無數置業者敲響了警鐘。

個案聚焦:晉海II的價格跌宕

我們將焦點投向這個位於日出康城晉海II 3B座中高層E室的單位。根據市場資訊,這個實用面積約499平方呎、採用兩房連梗廚設計的單位,座向東北,享開揚市景。這個看似條件不俗的單位,最近以620萬港元易手。令人唏噓的是,原業主是在2019年4月以約837.3萬元購入此單位。短短六年時間,賬面價值就蒸發了217.3萬元,貶值幅度高達26%。

837.3萬元到620萬元,這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一個家庭可能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財富的損耗。對於當初滿懷信心、或許動用了大量積蓄甚至向家人借貸支付首期的業主而言,這筆虧損無疑是沉重的打擊。這宗交易,如同海面上一塊突起的礁石,提醒著人們即使是位處大型發展項目中的「藍籌」屋苑,也難以在市場逆流中獨善其身。

日出康城:巨型社區的獨特生態

要理解晉海II這個個案,必須先認識其所在的日出康城。這個位於將軍澳南海岸的大型綜合發展項目,是近年香港最重要的住宅供應來源之一。從第一期開始,歷經十多期發展,日出康城逐漸從一片填海地變為一個擁有數十棟住宅大廈、大型商場(The LOHAS康城)、學校、社區設施的巨型社區。晉海II作為第四期B項目,由知名發展商興建,於2018年底落成。

日出康城的吸引力,在於其相對年輕的樓齡、規劃中的社區配套、以及通常較市區為低的入場門檻(儘管高峰期樓價也相當驚人)。對於追求新樓、會所設施以及較寬敞居住環境的家庭或年輕買家而言,康城提供了不少選擇。然而,康城作為一個新興社區,其龐大的住宅供應量也是一個雙刃劍。當市場暢旺時,大量供應能滿足置業需求;但當市場轉淡,供應壓力就可能成為樓價下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二手市場,需要與不斷推出的新盤競爭。此外,康城地理位置較為獨立,雖然有港鐵康城站連接市區,但對部分買家而言,交通便利性及周邊配套成熟度仍是考量因素。

晉海II的兩房單位,實用面積約500平方呎左右,正是市場上常見的「上車」或「半上車」戶型,目標客戶群廣泛。這類單位在市場暢旺時承接力強,但在市場調整時,也往往是價格波動較大的類別之一。

六年樓市風雲:從高峰到低谷

原業主在2019年4月購入此單位,當時香港樓市正處於一個相對高位。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漫長牛市,香港樓價在2018年至2019年初達到一個階段性頂峰。儘管社會氣氛已漸趨不明朗,但市場慣性及對物業的剛性需求,依然支撐著高企的樓價。許多買家,包括這位晉海II的業主,可能是在對後市保持樂觀、或急於「上車」的心態下,於這個時候入市。

然而,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經歷了持續的社會運動,隨後是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這些事件嚴重衝擊了香港的經濟,旅遊業、零售業等支柱產業大受打擊,失業率上升,營商環境惡化。儘管在疫情初期各國央行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維持低利率環境,為樓市提供一定支撐,但這種狀況並未能持續。

自2022年起,全球主要央行(特別是美國聯儲局)為遏制通脹而大幅加息,香港作為一個貨幣政策緊隨美國的經濟體,銀行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亦跟隨調升,令按揭貸款利息成本顯著增加。對於高成數按揭的業主而言,每月的供款壓力大增。同時,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對本地及全球經濟下行的擔憂,都削弱了市民的置業信心及購買力。

在這六年期間,政府的房屋政策亦有所調整,包括維持了多年的需求管理措施(俗稱「辣招」)。儘管近期政府已撤銷了部分「辣招」,試圖為市場鬆綁,但在高利率環境和經濟基本面尚未完全復甦的情況下,樓價仍然面臨下行壓力。 日出康城作為新供應重鎮,在整體市場供大於求的背景下,其二手樓價受到的壓力可能更為顯著。新盤以吸引的價格推售,也在一定程度上分薄了二手市場的購買力,迫使部分急於套現的業主不得不接受較大的虧損。

正是這一系列內外因素的疊加,共同導致了香港樓市從2019年的高位逐步回落,直至今日,許多早年入市的業主,特別是在高位購入兩房或小型單位的業主,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帳面虧損。晉海II的個案,正是這個大環境下的縮影。

冰山下的成本:不止是帳面虧損

217.3萬元的帳面虧損固然驚人,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原業主還需要承擔一系列額外的成本,這些成本會進一步增加總體的財務損失。

首先是交易成本。購入單位時,業主需要支付從價印花稅(Ad Valorem Stamp Duty),如果當時持有其他物業,可能還需支付較高的第二標準稅率印花稅。此外,還有律師費、按揭相關費用等。在出售單位時,儘管此次交易是在持有滿三年(甚至六年)後進行,應無需繳付額外的賣家印花稅(SSD),但仍需要支付地產代理佣金(通常是成交價的1%)以及律師費。以620萬元的成交價計算,僅佣金一項就達6.2萬元。

其次是持有成本。六年間,業主需要每月償還按揭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尤其是在近年利率顯著上升後,利息支出成為一筆不小的開銷。雖然部分本金可能已償還,減少了貸款餘額,但總體支付的利息金額仍然可觀。此外,每個月還需支付管理費、差餉、地租等。日出康城這類大型屋苑的管理費通常不低。這些累計的持有成本,在計算實際財務回報時必須被納入考量。

假設原業主當年購入時承造了七成按揭,貸款額約586萬元。以六年間的平均按揭利率保守估計(例如首數年低息,後數年高息),總利息支出可能高達數十萬元甚至過百萬元。再加上各項交易成本和持有成本,原業主的實際總損失,遠遠高於帳面上的217.3萬元。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次痛苦的投資經歷。

從個案看樓市啟示與未來展望

晉海II這宗蝕讓個案,為所有置業者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 高位入市的風險: 在市場狂熱、樓價高企時「追價」入市,風險尤其高。市場情緒往往具有慣性,但經濟基本面、政策變化等因素隨時可能引發逆轉。
  • 長線持有與流動性: 房地產是流動性較低的資產。一旦市場轉淡,急需套現的業主往往需要大幅折讓才能找到買家。沒有足夠的財政實力作長線持有,抗衡市場波動,風險將大大增加。
  • 地區供應量的影響: 新興發展區的大量供應,在市場調整期會對樓價造成壓力。買家在選擇地區時,應充分考慮未來潛在的供應量對價格走勢的影響。
  • 利率變化的衝擊: 按揭利率的變動直接影響供款負擔和市場購買力。在全球利率進入上升周期時入市,需要評估自身承受更高供款壓力的能力。
  • 總體成本的計算: 物業投資不僅僅是樓價本身的漲跌,還包括了大量的交易成本、持有成本以及稅費。在評估投資回報時,必須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 展望未來,香港樓市仍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面。撤銷部分「辣招」雖然有助於釋放部分購買力,但在高利率、經濟復甦緩慢、地緣政治不明朗等因素影響下,市場信心需要時間恢復。日出康城作為一個仍在發展中的社區,其樓價走勢將繼續受到整體市場、未來供應(後續期數項目)以及自身社區發展成熟度(例如商場營運、學校配套等)的多重影響。

    對於有意在現時入市的買家而言,市場回調帶來了更多議價空間和潛在的低位入市機會。然而,同時也要保持審慎,充分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並對所選物業的地區前景、具體單位的條件進行深入研究。不要被短期的市場情緒左右,堅持理性分析,才能在複雜的樓市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投資哲學:風險與回報的平衡

    晉海II的這宗交易,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樓市投資的殘酷現實。它提醒我們,房地產並非只漲不跌的神話,所有投資都伴隨著風險。過往的經驗顯示,香港樓市具有周期性,潮起潮落乃是常態。成功捕捉周期的低位並作長線投資固然能獲得豐厚回報,但在高位入市或槓桿過高,則可能面臨巨大的財富損失。

    這個故事的業主或許在入市時,未能充分預見隨後的市場逆轉。而如今的買家,則在市場低迷時獲得了以較低價格入市的機會,但未來市場走向依然存在不確定性。這宗個案強調了在房地產投資中,深入研究市場、審慎評估風險、保持足夠的財務彈性以及具備長線思維的重要性。在追求資產增值的同時,切勿忽視潛在的下行風險,這是在香港乃至全球任何一個波動的房地產市場中,顛撲不破的投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