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武漢廠驚傳停產!今年恐吹熄燈號

汽車產業的風起雲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全球版圖。曾幾何時,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叱吒風雲,設立合資企業、擴充產能,分享著市場高速增長的紅利。然而,隨著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強勢崛起,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彎道超車,傳統巨頭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激烈的淘汰賽中,日產汽車據報計劃關閉其位於中國武漢的工廠,這一消息不僅是日產在華戰略調整的信號,更是全球汽車產業變革大潮下的一個縮影。

市場寒流下的艱難決策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等多家媒體的報導,日產汽車計劃在本業務年度(截至2026年3月31日)結束其在中國武漢的整車生產業務。 該工廠是日產自2022年起向合資夥伴東風汽車租用,主要負責生產日產Ariya電動車和奇駿(X-Trail)運動型SUV等戰略車型。 這座設計年產能高達30萬輛的重要基地,據報其開工率已跌至不足10%。

銷量低迷與產能過剩的現實,迫使日產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資料顯示,日產在華銷量近年來持續下滑,與2018年的巔峰時期相比幾乎腰斬,2023年更是跌破百萬輛大關。 巨大的產能與萎縮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使得關閉工廠成為一種理性考量,儘管武漢廠於2022年才投入生產,營運時間僅約三年。 事實上,這並非日產近期在華關閉的第一座工廠,2024年6月,日產已停止了其位於江蘇常州工廠的生產業務。 隨著武漢廠的停產,日產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將縮減至四個。

本土巨頭崛起與市場格局變遷

日產在華面臨的困境,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普遍遭遇挑戰的一個縮影。這背後有多重因素交織,最為核心的便是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勁勢頭。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下,呈現爆發式增長。本土品牌如比亞迪、理想汽車等,憑藉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領先優勢,以及極具競爭力的價格策略,迅速蠶食了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甚至開始進軍高端市場,對以外資品牌為主的傳統豪強構成了直接威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已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更是連年創下新高。

外資品牌在電動化轉型上的相對遲緩,成為其失速的重要原因。許多傳統巨頭仍將重心放在燃油車或「油改電」產品上,未能及時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例如,日產在2021年為其明星SUV奇駿換裝三缸引擎的決策,便被認為是導致其銷量斷崖式下跌的「導火索」。 雖然日產後來也推出了純電動車型Ariya,但市場反響平平,價格過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激烈的市場「價格戰」也讓外資品牌倍感壓力。中國本土車企,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品牌,頻繁採取降價促銷策略,壓縮了市場利潤空間,迫使外資品牌不得不跟進降價,進一步稀釋了其盈利能力。

合資模式的黃昏?

日產武漢工廠的關閉,也引發了對傳統汽車合資模式未來前景的討論。過去幾十年,合資模式是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分享高速增長紅利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這一模式似乎正在經歷挑戰。

一方面,中方合作夥伴的能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方面,部分本土車企甚至走在了外資品牌的前面。這使得過去外方主導的合資關係發生微妙變化。另一方面,外資品牌自身的戰略調整、產品線的滯後以及對中國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不夠快,都加劇了其在合資公司中的經營困境。產能過剩是合資模式積累多年問題的體現,當市場需求不及預期,過高的產能便成為沉重的負擔。

為了應對困境,一些外資品牌選擇加強與中國本土科技企業的合作,例如日產的合資夥伴東風日產便與華為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開發智能駕駛艙。 也有合資工廠開始為中方夥伴代工生產電動車型,以提高產能利用率,日產武漢廠在停產前也曾為東風汽車代工生產電動車。 然而,這些措施能否從根本上扭轉頹勢,仍有待觀察。

重塑戰略與未來展望

日產關閉武漢工廠,是其在全球及中國市場實施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據報導,日產預計面臨創紀錄的淨虧損,正加快推進經營重建措施,包括削減在華產能。 除了關閉工廠,日產此前還宣布將其在中國的生產能力從150萬輛削減至100萬輛,但即使如此,現有產能仍可能過剩,不排除進一步關廠的可能性。

面對中國市場的嚴峻挑戰,日產及其他外資品牌需要深刻反思並重塑其戰略。這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更包括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對本土競爭格局的深入理解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中找到新的增長點,如何與強勢崛起的本土品牌展開差異化競爭,是擺在外資品牌面前的必答題。

武漢工廠的停產,是日產在華業務經歷調整期的重要事件。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某種結束,也預示著新的競爭格局的形成。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將更加多元、競爭更加白熱化,外資品牌能否在這片曾經的沃土上找到新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將是業界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