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活水注入,催生香港創科新動能
想像一下,一池活水注入乾涸的土地,會帶來怎樣的生機?這正是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所勾勒的藍圖:明年,香港將設立一個100億港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其核心目標是加強引導市場資金,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注入強勁動能,冀望在未來5至10年內,能撬動高達1000億元的社會資本投入。這不僅僅是數字的跳躍,更是策略的轉向,從政府直接資助,走向更注重發揮市場力量的協同效應。
資金是創科發展的血液。過去,香港在創科領域進行了不少前期鋪墊,包括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然而,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具體產業,最終仍需依靠資本的投資。香港坐擁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匯聚全球資本,設立這個引導基金,正是希望將金融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延伸至創科領域,讓更多的市場資金願意投向充滿未知但潛力無限的創科產業。
引導的藝術:政府與市場的攜手共舞
「引導基金」不同於傳統的直接撥款。它的精妙之處在於「引導」二字。這意味著政府並非獨自承擔所有風險或投入全部資金,而是扮演著觸媒和槓桿的角色。通過這個100億元的基金,政府將與市場上的專業投資者、風險基金等合作,共同投資具有前景的創科項目或企業。政府的參與,尤其是資金的先行投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資金的風險顧慮,增強投資信心,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跟進。
這種模式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借助市場的專業判斷和風險評估能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政府部門可能存在的官僚化和投資決策失誤。另一方面,通過與經驗豐富的市場機構合作,也能為被投資的創科企業帶來除了資金以外的附加價值,例如行業網絡、管理經驗、市場推廣等,助其更快成長。
目標清晰:鏈接國家戰略與區域機遇
設立此基金的背景,與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大方向緊密相連。中央推出的多項惠港創科措施,以及香港與內地相關部委及廣東省簽署的合作協議,都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和廣闊的舞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香港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
孫東局長提到,香港應利用其「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協助內地創科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海外企業利用香港的平台拓展內地市場。引導基金的設立,正是落實這一策略的重要一步。它可以優先考慮投資那些符合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能在大灣區乃至國際市場發揮協同效應的項目,例如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香港具有優勢或潛力的領域。
潛藏的挑戰與前景展望
當然,100億元的引導基金要撬動千億資本,並非一蹴可幾,其中也蘊藏著挑戰。如何選擇具有潛力的投資標的?如何平衡政府的引導目標與市場的逐利性?如何確保資金的安全和效率?這些都需要在具體操作層面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嚴格的執行。此外,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地緣政治的風險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對市場資金的流向和投資意願產生影響。
儘管如此,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它發出了明確的信號:香港政府發展創科產業的決心堅定,並且正採取更為靈活和市場化的手段。結合近年來香港在引進重點創科企業、推動人工智能研發(例如政府內部已試用的大模型系統,並計劃向公眾開放)等方面的努力,這個基金有望成為催化劑,加速香港構建和完善創科產業鏈的進程。
期待這筆資金能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滋養一片充滿活力的創科生態,讓更多的創新種子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最終結出纍纍碩果,不僅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也為國家和區域的發展貢獻獨特力量。未來5到10年,這100億元引導基金能否成功撬動千億資本,並切實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時間將會給出答案,而這個過程本身,就值得我們充滿期待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