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警報】本港新冠活躍度飆升!半年來最嚴峻時刻

疫情的波瀾似乎永無止境,在後疫情時代看似趨於平靜的香港,新冠病毒的活躍程度近期再度攀升,達到近半年來的新高。這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跳動,更是社區中無數家庭、醫療系統乃至整體社會韌性的又一次溫柔卻持續的考驗。病毒的變異與傳播,像漲潮般無聲無息,再次提醒我們,這場與看不見的敵人纏鬥的戰役,尚未真正結束。

數據的浪花再起:觸礁的平靜

「活躍程度」並非抽象概念,而是由一系列具體的公共衛生指標所構成。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最新監測數據,截至四月十九日的一周,香港的新冠病毒活躍程度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其中,呼吸道樣本對新冠病毒的檢測陽性比率從四周前的百分之1.71躍升至百分之8.21,創下近半年來的新高。這項數據直觀反映了社區中病毒傳播的廣泛性正在增加。

除了檢測陽性率,污水監測數據也發出了警示。人均新冠病毒含量從四周前的每公升約260,000拷貝顯著上升至約440,000拷貝。 污水監測因其能反映社區中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的情況,被視為監測病毒早期傳播趨勢的重要指標。 這兩項關鍵數據的同步上升,共同勾勒出病毒在社區中活躍度顯著增強的現實圖景。此外,普通科門診的求診比率在過去四周也持續上升,進一步佐證了呼吸道疾病求診人數的增加,其中自然包含部分新冠感染者。

回顧過去半年,此次的攀升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它標誌著自某個低點以來,病毒活動達到了新的高峰,需要公共衛生部門和市民提高警覺。這種波動性也符合病毒在人類社會中傳播的典型模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周期性起伏。

幕後推手:變異株與免疫消退

此次新冠活躍程度上升並非無源之水,背後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變異病毒株的演變是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的污水監測數據顯示,XDV在本地的流行率有上升趨勢。 衛生防護中心指出,XDV是與JN.1相關的變異病毒株。 病毒的不斷變異,使得新的變異株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播力或一定程度的免疫逃逸能力,從而在人群中快速擴散,導致感染個案增加。

除了病毒本身的特性變化,人群的免疫水平消退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通過接種疫苗還是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都會逐漸減弱。如果市民未及時接種加強劑疫苗,其對抗病毒感染的保護力就會下降,增加了再次感染的風險。 search result 衛生防護中心在過去四星期(三月二十三日至四月十九日)錄得的40宗與新冠相關的嚴重個案(包括10宗死亡個案)中,大部分患者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而當中超過九成在過去六個月內沒有接種新冠疫苗。 search result 這清晰地表明,對於高風險群組而言,及時接種疫苗對於預防重症和死亡至關重要。 search result

社會活動的增加以及公眾對疫情警覺性的下降,也可能為病毒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社會恢復常態,人們的社交互動頻繁,節假日期間的人員流動增加(如復活節、勞動節和佛誕假期),都客觀上增加了病毒接觸和傳播的機會。 當個人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等習慣逐漸鬆懈時,病毒便更容易找到傳播的途徑。

醫療系統的韌性考驗

新冠活躍程度的上升,不可避免地會對香港的醫療系統構成壓力。公立醫院作為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主力,需要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增加的服務需求。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已經因應近期新冠病毒在本港社區轉趨活躍的情況,於四月十四日起於公立醫院啟動了服務需求高峰期的特別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在特定繁忙的日子和時段增加急症室和內科部門的人手,以縮短病人的候診時間和在急症室滯候入院的時間。 同時,醫管局也加強了急症病房的把關功能,並透過醫院指揮中心協調出院程序和流程,加快病人出院或轉到復康醫院的流程,以盡量騰出病床應對新入院的病人。 醫管局持續監察公立醫院每天的服務數據,包括急症室首次求診人次、經急症室入住內科病房人次及住院病床住用率,以及新冠和流感病毒的陽性百分比,以便按需要適時和靈活地調配病床、人手及資源。

雖然這些應對措施有助於緩解燃眉之急,但持續上升的個案數量,特別是可能增加的嚴重個案,仍然可能對前線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造成額外負擔。如何在維持常規醫療服務的同時,有效應對傳染病高峰期,是公立醫院系統長期面臨的挑戰。

迎向未來:專家觀點與應對之道

面對病毒活躍程度上升的現實,衛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加強個人衛生和保護措施。 search result 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強調,盡快接種初始劑次新冠疫苗,以及高風險優先組別人士適時接種加強劑,對於減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至關重要。 科學數據顯示,高風險人士按時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有助顯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未曾接種初始劑次疫苗的人士,包括幼兒和兒童,也應盡快接種。 特別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等高風險市民,更應盡快接種額外加強劑。

除了疫苗接種,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預防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這包括時刻保持嚴格的個人及環境衛生,例如佩戴外科口罩(特別是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時,即使症狀輕微,以及高危人士到訪公眾地方或在人多擠迫的地方),正確佩戴口罩並保持手部衛生,避免觸摸眼睛、口和鼻,勤洗手或使用酒精搓手液,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並妥善處理紙巾,以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

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監測體系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衛生防護中心將繼續透過污水監測、重症及死亡數字以及人類感染個案的相關化驗數字等方式,密切監察新冠病毒在本港的情況。 這些持續的監測為公共衛生部門評估風險、調整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潮起潮落的警示

香港新冠病毒活躍程度創下近半年新高,是全球後疫情時期普遍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病毒並未消失,而是在不斷演變中尋找傳播的機會。此次上升再次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不能對疫情掉以輕心。

有效的應對策略需要多管齊下:持續推進疫苗接種,尤其是鼓勵高風險群組及時接種加強劑,是構築免疫屏障、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的基石。同時,市民應重拾和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這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社區的有效方式。醫療系統的應變能力和資源調配是應對服務高峰期的關鍵,公私營協作 等模式的探索也能為醫療系統「放下游」壓力提供支持。

這波「浪花」的出現,或許是在提醒我們,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道路充滿起伏。它要求我們保持警覺,科學應對,並且在個人防護與社會活動之間找到平衡。每一次數據的變化,都是一次學習和調整的機會。香港社會在過去幾年中積累了寶貴的抗疫經驗,應當在此基礎上,以韌性和智慧,繼續應對病毒帶來的挑戰,維護市民的健康與福祉。這場持久戰的勝利,在於每一個人的警覺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