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擬修企業稅法 緩解美歐緊張關係
全球稅務協調的美麗與哀愁
當全球經濟日益緊密,跨國企業的稅務問題也變得盤根錯節。近年來,一項旨在確保跨國企業支付公平稅額的全球最低企業稅協議應運而生,並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導,獲得超過140個國家(包括當時的美國)簽署支持。這項被稱為「第二支柱」(Pillar Two)的倡議,核心是在全球範圍內對大型跨國企業設定15%的最低企業稅率,意在終結各國間的逐底競爭,防止利潤轉移至低稅區。歐盟作為重要的經濟體,迅速將此協議轉化為內部指令,要求成員國實施。然而,這項被視為邁向全球稅務公平重要一步的改革,卻在實施過程中遭遇了來自關鍵夥伴美國的阻力,迫使歐盟考慮調整其已生效的法律,以緩解日趨緊張的跨大西洋關係。
改革浪潮下的分歧暗流
《最低稅率指令》(Minimum Tax Directive)在歐盟內部生效,旨在根據2021年由140多個國家簽署的協議,於歐盟全境內徵收15%的基準企業稅率。這項指令實施不到兩年,本應是全球稅務合作的典範。然而,美國方面對於該協議的態度出現了變化,特別是在特定政治氛圍下,對協議是否適用於美國及其可能對美國企業造成的影響提出了質疑。有報導指出,美國政府認為這項全球最低稅協議不應適用於美國公司,並曾指示財政部研擬對那些對美國公司「不公平徵稅」的國家採取報復措施。 美國的擔憂可能源於其現行的企業稅制與OECD協議第二支柱的設計存在差異,特別是關於美國稅收抵免(Tax Credits)的處理方式,以及是否賦予美國自己的最低稅制度(如GILTI)等效地位的問題。 美國方面關切的是,歐盟的實施方式可能會導致美國公司在歐盟面臨額外的稅負,即便這些公司在美國已經按照美國稅法支付了稅款或享受了合理的稅收抵免。
歐盟的策略性轉圜與潛在調整
面對美國的壓力與持續的緊張關係,歐盟展現了願意透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態度。根據《彭博》看到的一份文件,歐盟官員即將討論可能對其最低企業稅法進行「顯著改變」的政策選項。 這份文件特別尋求回應美國方面對法律提出的批評。討論的選項中,核心是如何調整對美國稅收抵免的處理方式,確保美國公司不會僅因歐盟的最低稅率規定而受到額外稅負的影響,從而限制歐盟對美國公司徵稅的能力。 另一個關鍵選項是考慮給予美國自己的最低稅制度等效待遇,這被認為是白宮方面的一個重要訴求。
這種考慮修改法律的舉動,凸顯了歐盟在維護全球稅務公平原則與確保與美國重要關係之間進行權衡的姿態。儘管歐盟此前拒絕了立即暫停實施該法律的要求,但對談判持開放態度,而現在更進一步討論修改的可能性,表明了其願意「淡化自己的法律」以避免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的意願。
修正背後的考量與挑戰
歐盟考慮修改最低稅法的動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維護與美國的跨大西洋聯盟關係。美歐關係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稅務爭端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升級為貿易或其他領域的衝突。安撫美國政府,避免其對歐盟企業採取報復措施,是重要的戰略考量。 其次,是確保全球最低稅規則能夠順暢有效地實施。如果主要經濟體美國不認可歐盟的實施方式,可能導致規則執行中的不一致性,增加跨國企業的合規成本和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削弱全球稅改的整體效果。最後,歐盟也需要在堅持稅務公平原則與務實解決爭議之間找到平衡。修改法律以適應美國關切,雖然可能被視為一種讓步,但也可能是推動全球最低稅最終能夠普遍實施、避免體系分裂的必要步驟。
然而,潛在的修改也帶來挑戰。如何在滿足美國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歐盟內部規則的完整性和稅收目標?如何平衡對美國公司的特殊處理與對待其他非歐盟國家的企業?修改是否會引發其他國家提出類似要求,從而導致全球稅改框架的瓦解或碎片化?這些都是歐盟在進行內部討論和與美國協商時必須仔細權衡的問題。
全球稅務協調的未來展望
歐盟考慮修改最低企業稅法以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是全球稅務協調進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節點。它揭示了在主權國家利益差異面前,即使是具有廣泛共識的國際協議,其落地實施也充滿挑戰。這不僅僅是技術性的稅務規則調整,更是大國間博弈與協調的縮影。
未來,全球最低稅的最終形態以及其能否真正實現「公平競爭」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主要經濟體,特別是歐盟與美國之間能否找到一個可接受的折衷方案。歐盟此次展現的靈活性,為雙方重啟對話並解決分歧提供了可能性。然而,無論最終的修改方案如何,這段經歷都提醒著人們:構建一個真正公平、高效的全球稅務體系,需要的不僅是宏偉的藍圖,更需要各方持續的溝通、理解與艱難的妥協。這是一條崎嶇但必須前行的道路,關係到全球經濟秩序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