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市場近年來波動起伏,特別是與內地訪客相關的業務,猶如市場情緒的晴雨錶。最新數據顯示,儘管有市場雜音,但內地訪客去年來港投保的總金額卻悄然攀升,增長了6.5%,達到令人矚目的628億港元。這個數字不僅是單純的統計數據,它背後蘊含著複雜的經濟動因、資產配置需求以及對香港金融市場獨特性的認可。這一增長趨勢在後疫情時代顯得尤為引人關注,反映了在岸與離岸市場的互動,以及內地居民財富管理策略的演變。
撥開迷霧看數據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的2024年臨時統計數字,為我們勾勒出內地訪客在港投保的最新圖景。源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達628億港元,按年上升6.5%。這個數字佔據了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8.6%。這些保單中,大部分並非一次性繳清,而是採用非整付方式支付。從產品類型來看,終身壽險、危疾保險及醫療保險是內地訪客青睞的主要類別,分別佔總數的59%、28%和5%。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全年數據錄得增長,但若細看季度數據,會發現一些波動。例如,有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內地訪客新造保費曾按年下跌6.9%,但在下半年則回復22.3%的按年增長。而單計2024年第四季度,新造保單保費按年上升逾33%,但按季則略有下跌4.76%。這種季度波動可能與季節性到訪模式、市場情緒及其他短期因素有關。然而,從全年總額來看,6.5%的增長和628億港元的總量,無疑證明了香港保險對內地客戶的持續吸引力。
驅動增長的深層原因
內地訪客赴港投保增長的動力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兩地利率環境的差異。有分析指出,人民幣利率相對偏低,使得以美元為主的香港保單更具吸引力,提供了相對更穩定的保底收益。在美聯儲降息預期下,香港保險產品的保證預繳利率(普遍在4.3% – 6%左右)顯得尤為誘人。相比之下,內地部分理財產品或儲蓄方式的收益受利率下行影響較大。
除了收益考量,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其制度優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香港實行的自由經濟體系、資金流動自由以及相對較低的投資限制,使得保險公司能夠將資金配置於全球市場,實現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和風險分散,為保單提供更穩定的收益基礎。相比之下,內地保險資金的運用受到更多比例限制和監管要求,風險控制難度相對較高,回報率也可能較低。
產品本身的優勢也是吸引內地客戶的重要因素。香港保險公司憑藉其百年歷史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在產品設計、功能和服務上不斷創新。例如,重大疾病保險在疾病種類覆蓋、理賠條件等方面可能比內地同類產品更具優勢。此外,香港保單通常具有多元貨幣特點,可涵蓋多種世界主流貨幣,並可自由轉換,有效分散單一幣種貶值風險.。對於有海外教育、投資或移民需求的客戶而言,香港保單提供的全球資產配置和貨幣多樣性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從保障到財富管理
近年來,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產品偏好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過去可能更側重於保障型保險,如重疾險,但現在儲蓄型保險(如終身壽險和儲蓄壽險)的佔比大幅增加。數據顯示,具有明顯儲蓄屬性的險種保費佔比超過九成。這反映了在內地「打破剛兌」後,部分居民尋求資產避險和多元化配置的需求。對於高淨值客戶而言,香港保險也成為財富管理和遺產規劃的重要工具,這類需求呈現持續增長趨勢。
市場挑戰與未來展望
儘管數據向好,香港保險業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大量資金湧入儲蓄險,對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構成考驗,需要在波動的全球市場中尋找高收益資產以實現預期分紅。分紅實現率(實際分紅與演示預期分紅的比例)的波動性是客戶需要留意的風險之一。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也為行業帶來挑戰.。
展望未來,內地訪客來港投保的勢頭預計仍會持續。隨著跨境人員流動恢復常態,被壓抑的需求得以釋放.。保險公司正積極拓展策略夥伴合作,並可能推出更多優惠政策以吸引客戶.。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樑,其獨特的優勢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然而,市場參與者也需要保持警惕,關注潛在的匯率、政策及市場波動風險。
總而言之,內地訪客去年在香港保險市場的投保額增長,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既反映了內地居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需求,也凸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吸引力。儘管市場環境複雜,挑戰與機遇並存,但這一趨勢無疑將繼續塑造香港保險業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