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擬全面改線上股東會 數位轉型再進一步

股東大會的虛實轉折:滙控傳聞背後的深層考量

一場大型企業的年度股東大會,不僅是例行的公司事務,更是匯聚四方股東、管理層與外界目光的重要場合。它不僅是檢視公司營運成果的舞台,也是股東行使權利、表達意見、甚至質詢管理層的平台。然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傳統實體股東會的形式正悄然發生變化,而關於滙豐控股(滙控)考慮將其年度股東大會完全改為線上舉行的傳聞,更是將這一趨勢推向了討論的前沿,引發了廣泛關注與深思。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新冠疫情的爆發,在過去幾年裡迫使全球無數企業轉向線上模式,股東會也不例外。這段特殊時期,加速了線上股東會的實踐與相關法規的制定,許多公司開始嘗試利用線上會議軟體召開股東會,以避免群聚風險,並讓股東省下交通奔波的時間與成本,提升效率,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

然而,對滙控這樣一個業務遍佈全球、股東基礎龐大而多元的國際金融巨擘而言,將股東會完全轉為線上,其背後的考量顯然更為複雜,也觸及了更深層次的公司治理與股東關係議題。

成本與效率的誘因

據報道的說法,滙豐考慮全面轉為線上股東大會的主要動機之一,是為了節省成本。舉辦一場大型的實體股東會,涉及場地租賃、設備搭建、人員接待、餐飲供應以及必要的保安措施等一系列費用,對於滙控這樣規模的公司而言,這筆開銷自然不菲。轉向線上,可以顯著削減這些實體開銷,提升營運效率。這與滙控在新的領導層下,致力於削減開支、提升效率的整體策略相符。

避免干擾與提升「秩序」?

另一個被廣泛提及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氣候抗議人士的干擾。近年來,在滙控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氣候行動主義者和其他社會運動人士頻繁出現,通過示威、抗議甚至打斷會議進程的方式,表達對滙控氣候政策或其他議題的不滿。這些干擾雖然體現了股東或公眾表達訴求的權利,但也確實對會議的順暢進行造成了影響,甚至可能成為一種公關挑戰。將股東會移至線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絕這類現場抗議,讓會議按照既定議程推進,減少不可預期的中斷。

對於公司而言,這或許被視為一種「維護秩序」和「提高效率」的手段。畢竟,股東大會的首要目的,是讓公司管理層向股東報告業務狀況、審議議案並進行投票。過多的現場干擾,可能會模糊焦點,稀釋會議的實質內容。

然而,從股東權益和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這也引發了一些擔憂。股東大會是小股東直接接觸公司高層、並對其問責的重要機會。現場會議提供了一個獨特的互動環境,股東可以面對面提問,有時甚至可以通過現場氛圍傳達一種集體的態度和力量。完全轉為線上,是否會削弱這種直接的互動和問責機制?

線上平台的機遇與挑戰

事實上,滙控在今年(2025年)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已經採用了混合模式,即在倫敦設有實體會場的同時,也提供Lumi線上平台供股東遠程參與。滙控也鼓勵股東通過Lumi線上平台參與會議,進行提問和投票,強調這種形式可以提升與股東的互動,讓股東舒適地在家參與。

線上平台無疑為那些身處異地、無法親自前往會場的股東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對於滙控這樣在全球擁有股東的公司而言,線上參與打破了地域限制,擴大了股東參與的可能性。股東可以在家中或辦公室通過網路連線參與會議、觀看直播、提交問題並進行投票。這不僅節省了股東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也符合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中減少碳足跡的理念。

然而,線上模式也面臨不少挑戰。技術穩定性是首要問題,一旦出現網路中斷、平台故障等問題,將直接影響股東參與和投票的權利。此外,如何在線上環境中確保股東身份的準確驗證、投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都是需要嚴謹設計和技術保障的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線上互動的質量。雖然線上平台提供提問和投票功能,但與實體會議中面對面的交流相比,其互動性、即時性和情感連結可能有所不足。股東在線上提交問題,可能無法得到即時、充分的回應,也難以根據現場氛圍進行追問或補充。實體會議中的非語言交流、管理層在現場的反應,也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這些在線上環境中可能會喪失。

問責機制與小股東權益

年度股東大會被視為小股東對抗公司管理層的少數機會之一。在這個平台上,小股東可以聯合起來,對公司的重大決策表達異議,甚至挑戰董事會的權威。實體會議的現場氛圍、股東們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壓力,有時能對管理層產生重要的影響。

如果股東會完全轉為線上,這種集體力量的展現可能會受到限制。股東們分散在各地,雖然可以在線上平台發言,但其聲音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及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協調股東力量,都成為新的挑戰。一些人擔心,線上會議可能會讓公司更容易篩選問題、控制議程,從而削弱股東的監督作用。

正如報導中提到,上市公司越來越傾向於縮小會議規模,同時要求股東預早提交問題。這種趨勢本身就可能限制股東的即時提問和互動。如果全面轉為線上,這種限制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線上平台可以通過更系統化的問題收集和呈現方式,確保更多股東的問題能夠被看到和回答,而不是僅限於現場舉手發言的少數人。關鍵在於線上平台的設計是否足夠開放、透明和友好,能否真正促進股東與管理層的有效溝通。

法規與實踐的演進

視訊股東會並非全新事物,早在2010年,美國德拉瓦州就已修法允許公司採用遠距通訊方式召開股東會。隨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修訂相關法規,允許甚至鼓勵公司採用虛擬或混合模式的股東會。在台灣,主管機關也已建立視訊股東會的平台和規範,多家上市櫃公司已開始使用。

然而,法規的允許並不等同於完美的實踐。如何平衡技術便利與股東權益、如何在線上環境中確保會議的公平、公正與透明,仍然是各國公司和監管機構需要共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目前滙控的回應是,董事會尚未考慮任何轉向純虛擬股東大會的建議,今年的會議仍將維持混合模式。這表明,儘管有內部討論和外部傳聞,但全面轉向線上的決策尚未最終敲定。這也可能是對市場和股東反應的一種試探和觀察。

未來的方向與影響

滙控是否會全面轉向線上股東大會,以及何時轉向,仍是未知數。但這一傳聞本身,以及背後的原因探討,反映了大型跨國企業在傳統公司治理模式與現代科技應用、社會訴求之間的權衡與博弈。

如果滙控最終決定全面線上化,可能會對全球其他大型企業產生示範效應。它將標誌著企業與股東互動模式的一個重要轉變,加速數位化在公司治理領域的滲透。

對於股東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更便捷的參與方式可能會吸引更多股東參與,提升股東參與率。但同時,如何確保線上環境下的有效監督和問責,如何防止技術障礙和信息不對稱損害自身權益,將是每一個股東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於滙控而言,除了成本和避免干擾的考量,如何設計一個既能提升效率又能維護甚至加強股東關係的線上平台,將是其面臨的重要課題。透明的議程安排、便捷的提問通道、及時充分的回應機制、可靠的技術保障,都是成功轉型的關鍵。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股東的不滿,甚至損害公司的聲譽。

總結而言,滙控傳出考慮將股東大會全面改為線上舉行,是全球公司治理數位化趨勢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轉變,更是關乎公司與股東之間關係、股東權益保障、以及企業如何在效率與透明度之間取得平衡的深層次議題。在數位時代,如何重塑股東大會的形式與內涵,使其既能適應新技術,又能更好地服務於公司治理和股東賦權的根本目標,是包括滙控在內的所有上市企業都需要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方向。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但也蘊含著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拉近公司與全球股東距離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