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局揭示內地訪客去年投保額大增超過六成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保險業一直是其重要支柱之一。近年來,內地訪客來港投保的趨勢持續受到關注。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最新公布的2024年臨時統計數字,源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達628億港元,同比增長6.5%,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8.6%。這一數據不僅反映跨境保險需求的韌性,更凸顯香港在亞洲保險市場的獨特地位。本文將從投保結構、產品偏好及市場前景三方面展開分析。

投保結構與支付方式

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購買的保單中,「非整付方式」佔據主流,即分期繳納保費的模式更受青睞。這種支付模式降低了短期資金壓力,同時符合長期風險管理的需求。以季度分佈觀察,2024年四個季度的新造保單保費分別為156億、141億、169億和162億港元,呈現平穩波動態勢。值得注意的是,「合資格延期年金」全年共發出約7萬份,引進45億元保費,顯示退休規劃類產品逐漸成為補充選項。

此外,內地訪客的投保結構還表現出對多元化支付方式的需求。除了傳統的分期付款外,越來越多的訪客選擇使用電子支付方式,如信用卡、手機支付等。這不僅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也反映了內地訪客對科技應用的接受度和信任度。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保險公司也在不斷優化其支付系統,以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支付體驗。

產品偏好與保障需求

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構成三大主力品類:

終身壽險佔比高達59%,反映內地客戶對資產傳承與長期保障的重視。終身壽險不僅提供終身保障,還具有一定的投資功能,能夠為客戶帶來長期的財務回報。這對於內地中產階層來說,是一種穩健且有保障的投資選擇。
危疾保險以28%的比例緊隨其後,突顯健康風險管理意識的提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內地訪客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加,危疾保險能夠在客戶罹患重大疾病時提供經濟支持,減輕家庭負擔。
醫療保險雖僅佔5%,但隨著大灣區醫療資源整合加速,成長潛力可期。醫療保險能夠覆蓋日常醫療費用,減輕客戶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在跨境醫療服務逐漸普及的背景下,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

此種結構亦呼應了內地中產階層對多元化財富配置的需求——通過香港市場獲取更高回報率或美元計價產品以對沖匯率風險。內地訪客選擇香港保險產品,不僅是對保障需求的滿足,更是對財富管理的多元化配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多種貨幣選擇和投資產品,能夠幫助客戶有效管理財務風險。

市場前景與挑戰並存

儘管面臨環球經濟放緩等外部因素影響(如利率波動),2024年香港長期業務新造保單仍錄得21.4%的同比增長至2,198億元,展現行業韌性。然而挑戰亦不容忽視:一方面需強化銷售流程合規性以避免糾紛;另一方面須把握「跨境理財通」擴容機遇開發創新產品(例如結合家族信託功能的壽險方案)。此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指引》等政策落地或將進一步激活醫療險板塊。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香港保險市場面臨著多重挑戰。利率波動、匯率風險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對保險市場產生影響。然而,香港保險業凭藉其穩健的監管體系和豐富的市場經驗,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增長率。這不僅反映了市場的韌性,也展示了香港保險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此外,香港保險業還需要不斷創新,以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多樣化。例如,結合家族信託功能的壽險方案,能夠為高凈值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財務規劃和資產傳承解決方案。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指引》等政策的落地,醫療保險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些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促進大灣區醫療資源的整合,提升跨境醫療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從而激活醫療保險市場的潛力。

結論

從628億元的數字背後可見兩大核心趨勢:一是「保障+儲蓄」複合型產品的剛需持續釋放;二是香港專業服務能力仍是吸引跨境客戶的核心優勢。展望未來,「高端醫療直付」「多幣種定價機制」等細分領域有望成為新增長點——這既要求業界深化科技應用提升服務效率(如AI核保定損),亦需監管機構協調政策紅利釋放制度活力。唯有如此方能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風險管理中心的核心競爭力。

總結來說,香港保險業在面對內地訪客的投保需求時,展現了強大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服務模式,香港保險業能夠滿足內地訪客的多樣化需求,並且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不斷完善,香港保險業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資料來源:

[1] www.aastocks.com

[2] www.ia.org.hk

[3] www.hk01.com

[4] www.hkcd.com.hk

[5] www.takungpao.com.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