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盤貨尾21個月破2萬伙!發展商急清庫存 買家機會來了
樓市風高浪急,發展商絞盡腦汁「去庫存」,劈價、送傢俬、低息甚至「呼吸Plan」等銷售策略層出不窮,力求加速資金回籠。市場數據顯示,近月整體累積貨尾量確有所回落,跌穿22,000伙並創下4個月新低,顯示部分去庫存措施奏效。然而,令人關注的現實是,一手新盤的貨尾量,已連續21個月穩穩地企於逾2萬伙的高水平。這數字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市場實況?又預示著未來樓市何去何從?
積極求售的開發商們
近期市場上,發展商「去庫存」的決心可謂昭然若揭。不論是全新推出的項目,或是積壓已久的貨尾單位,都見到開發商們採取更為進取的銷售策略。例如,有新盤推出「漸進性供款」或月供極低的「呼吸Plan」來吸引首置或資金較緊絀的買家。同時,針對現樓貨尾,不少發展商亦選擇減價促銷,甚至有些項目現樓的價格比其樓花時期還要低兩成以上,幅度高於同期樓價的跌幅。這些策略的目的是為了加快「舊貨尾」的銷售,從而減少累積的庫存。
數據亦反映了這些努力的成果。今年迄今(截至4月21日),一手成交量中約有45.2%是屬於2024年或以前推售的貨尾單位,這個比例與去年全年相若,屬近年新高,顯示貨尾單位被市場吸納的速度有所加快。在這些去庫存的努力下,全港累積貨尾量在4月份(截至4月21日)錄得約21,941個單位,較3月份減少約2.4%,已連跌3個月,並創下4個月來的新低。
冰山下的暗湧:新盤貨尾高企
儘管整體貨尾量有所下降,但一手私人住宅新盤的貨尾量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一手私人住宅新盤貨尾量為22,654個,已連續7個季度高企於二萬伙以上水平。儘管按季僅輕微增加1.5%,但這個數字已是2003年第四季以來的21年按季次高。更值得關注的是,累積貨尾量已連續21個月穩企逾2萬伙水平,這期間甚至打破了2002年至2003年連續6季高於二萬個的歷史記錄,創下歷史最長時間處於「危險水平」。
這種現象似乎與發展商積極去庫存的努力相悖。原因何在?一方面,雖然舊貨尾單位在積極促銷下有所消化,但同時市場上持續有新的大型項目推出,產生了新的貨尾。例如,去年雖有一手成交量顯著回升,但同時發展商也積極推售全新盤,導致「舊去新來」之下,累積貨尾量仍維持高位. 去年共推出47個全新盤,涉及約15,010個單位,即使一手成交暢旺,也難以短時間全數吸納這些新增供應。今年首季多個大型新盤推售,儘管銷情大致理想,但新推出的單位未能完全消化,也輕微推高了貨尾數字.
另一方面,市場環境依然充滿挑戰。受到全球經濟波動和股市不明朗因素影響,買家態度轉趨審慎,樓價持續調整,成交放緩。即使發展商減少推盤,個別新盤的銷售仍然遇到阻力,進一步加劇了貨尾的積壓. 此外,短期內市場上已獲批預售但尚未發售的私人住宅項目仍有大量供應,加上現有的貨尾,隨時可供銷售的新盤單位數目仍然龐大,總計近3.7萬伙,短期供應足以應付需求,這也讓買家有更多選擇,對價格預期更為保守.
區域分佈的差異
從區域來看,不同地區的貨尾情況也有所差異。截至4月(截至21日)的數據顯示,九龍區(包括將軍澳及西貢)依然是貨尾量最多的地區,佔全港貨尾量的一半以上,錄得12,302伙,儘管按月有所減少. 新界區貨尾量本月減幅最大,暫錄6,615伙. 港島區(包括愉景灣)貨尾量最少,錄得3,024伙,按月也見減少. 然而,今年第一季的數據顯示,新界區貨尾按季有所上升,主要是將軍澳和天水圍有大型新盤推出且銷情偏慢所致. 黃大仙(包括啟德)是第一季貨尾量最多的地區,達5,162伙.
展望與挑戰
新盤貨尾量持續高企並創下歷史最長危險水平記錄,意味著市場供需失衡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發展商的去庫存壓力依然沉重,預計在可見的未來,他們將繼續採取積極的銷售策略,包括克制的定價和提供各種優惠,以求加速資金回籠和降低庫存風險. 尤其是在供應量較多的地區和項目,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對於潛在買家而言,持續高企的貨尾量和發展商的去庫存壓力,或許意味著更多議價空間和更好的入市機會。然而,市場的不確定性,包括全球經濟前景、利率走向以及本地樓市政策等因素,仍需密切關注。
總結而言,雖然發展商正積極應對高庫存問題,且部分貨尾單位銷售見效,但持續湧入的新盤供應和審慎的市場氣氛,使得新盤貨尾量的高位運行成為當前市場的顯著特徵。這場「去庫存」的戰役遠未結束,其結果將深刻影響未來香港樓市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