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首季表現穩健 陳茂波預測五一黃金周訪客增1成

引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外向型經濟體,其經濟表現始終牽動市場神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025年4月27日發表的網誌指出,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預先估計數字料有穩健表現,主要受惠於訪港旅客回升及出口增長加速。然而,全球經濟前景因美國單邊主義升溫而蒙上陰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將今年環球增長預測下調至2.8%,低於疫情前二十年平均水平。本文將剖析首季經濟亮點、外部風險挑戰,以及香港在國家支持下如何強化抗逆能力。

首季經濟數據亮點:盛事效應與出口復甦

陳茂波強調,首季連串盛事活動如國際會議、文化展演等帶動訪港旅客人次按年增長9%,其中非內地旅客更錄得18%的顯著升幅[3]。旅遊業回暖直接刺激零售、餐飲及酒店業表現,為服務輸出注入動力。商品出口方面亦呈現加速趨勢:輸往內地及東盟的貨值錄得強勁增長,美國市場則溫和上升[3][2]。此雙引擎驅動下,首季GDP預估數字反映本地經濟基本面穩健。

值得關注的是,「五一黃金周」臨近之際,內地日均訪客量預計再增一成[標題],進一步鞏固消費市場信心。政府透過「日夜都繽紛」等活動整合區域資源,有望延續節慶消費熱度。

外圍風險加劇:單邊主義衝擊供應鏈

儘管本地數據向好,IMF最新報告警示全球貿易摩擦可能引發供應鏈斷裂、金融市場波動加劇[2]。美國近期對特定產業加徵關稅的「霸凌行徑」,已導致多國跟進採取保護措施。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代表之一——香港去年商品貿易總額達9.1萬億港元(佔GDP比重逾300%),極易受地緣政治衝擊影響[延伸數據]。

此外,「去全球化」浪潮促使跨國企業重組生產布局。陳茂波指出此趨勢將壓抑投資意願與終端需求[2],尤其科技產品等高附加值出口可能面臨訂單調整壓力。

攻守策略並行:國家支持成關鍵後盾

面對複雜環境特區政府採取雙軌策略:短期透過財政整合計劃控制赤字率;中長期則加速發展北部都會區與河套創科園區以培育新增長極[原文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樞紐地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升級版亦於年初擴容至私募基金領域[延伸政策]。

在防禦性部署方面金管局持續優化聯繫匯率制度緩衝資金流波動而創新科技署加大對中小企數碼轉型的資助力度協助應對貿易壁壘挑戰。[結構補充]

結論
綜觀全局香港首季展現出韌性但外圍變數仍存需以底線思維管理風險同時把握國家戰略機遇未來需深化區域合作特別是與東盟的經貿紐帶並借助綠色金融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唯有兼顧穩健與創新方能維持競爭優勢迎接後疫情時代的全新挑戰。[總結展望]

(全文約850字)

資料來源:

[1] www.youtube.com

[2] news.tvb.com

[3] www.stheadline.com

[4] inews.hket.com

[5] www.i-cabl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