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汽車巨頭會王文濤 電動車反補貼案現轉機?

全球電動車產業正值蓬勃發展之際,一場潛在的貿易壁壘陰影籠罩著這條綠色賽道。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的反補貼調查,及其可能導致的額外關稅,無疑是當前國際經貿領域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在此關鍵時刻,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的會晤,其意義不僅止於雙方產業的交流,更是中歐之間試圖尋求突破、化解僵局的重要信號。這場會談,猶如風暴中心的一場對話,牽動著全球汽車產業的神經。

反補貼浪潮:歐盟的關切與行動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核心在於其認為中國政府對本土電動車產業提供了不公平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以較低價格競爭,對歐盟本土車企構成損害威脅。這項調查始於2023年10月。隨後,歐盟委員會於2024年10月29日公布終裁結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稅率從7.8%到35.3%不等,疊加原有的10%關稅,部分企業面臨最高45.3%的總關稅。例如,比亞迪面臨17%的額外關稅,吉利18.8%,而上汽集團最高達35.3%。未充分配合調查的公司也將面臨35.3%的關稅。 歐盟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價值鏈確實受益於不公平補貼。

歐盟此舉的背後,是其推動綠色轉型和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雙重考量。電動車是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歐盟不願在這一關鍵領域落後,更擔心被中國迅速崛起的電動車產業所取代。然而,此類保護主義措施也引發了內部爭議,特別是在德國這樣與中國汽車產業聯繫緊密的成員國。

中方姿態:對話與合作的呼籲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在北京舉行了會晤。王文濤在會談中明確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個別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做法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和全球產供鏈穩定,而汽車行業首當其衝。他強調,中國和歐盟是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兩大支柱。

王文濤對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寄予厚望,希望該協會能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德國和歐盟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產供鏈穩定。他呼籲雙方相向而行,在尊重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早日妥善解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 中方認為,歐盟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既沒有歐洲企業主動申請,也未得到業界支持,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並已就此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

王文濤也重申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承諾,表示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鼓勵德國汽車企業把握機遇,堅定投資中國的信心。 這番話語,顯然是為了打消德國企業的顧慮,爭取他們在歐盟決策中的支持。中方表示,將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就補貼問題與各方討論,維護自由、開放、公平、可預期的貿易環境。

德國視角:夾縫中的權衡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汽車製造強國,在中歐電動車爭端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德國汽車工業與中國市場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巨大的利益。德國汽車巨頭如大眾、賓士、BMW等在中國設有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中國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和增長引擎。因此,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不僅可能引發中國的反制措施,損害德國車企在華利益,也可能抬高德國車企自身在中國生產並出口到歐洲的電動車成本,甚至影響其在華的市場份額。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在與王文濤的會談中表達了明確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 她指出,盲目加徵關稅無益於全球經濟穩定,汽車產業應堅持全球化,通過開放與合作應對挑戰。 協會期待歐中電動汽車案的磋商盡快取得積極進展,妥善化解貿易摩擦,並鼓勵德國車企擴大對華投資,同時歡迎中國車企赴德投資,共同推動汽車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這番表態,充分體現了德國汽車產業基於自身利益,傾向於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問題,而非採取貿易壁壘的立場。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訪華時也曾表示,德國政府對歐盟的反補貼調查深感憂慮,認為會對歐洲綠色轉型和消費者利益造成負面影響,並擔心德國在華車企利益受損。 他強調,在當前形勢下,加徵關稅是最糟糕的手段,只有對話協商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潛在影響與解決前景

歐盟的反補貼關稅及其引發的中方反應,對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歐經貿關係以及全球貿易體系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對中國電動車企業而言,額外關稅將直接影響其在歐洲市場的定價和競爭力。雖然部分企業可能通過在歐洲本地設廠來規避關稅,但这需要时间和巨大的投資。然而,即使面臨關稅,中國電動車在成本和技術上的優勢依然存在,市場份額是否會如歐盟德國汽車工業協會S&P預測般穩定在5-10%還是如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的會大幅增長至14%(指BEV市場份額)仍待觀察。

其次,對歐洲本土汽車產業而言,關稅提供了短暫的喘息空間,但長期而言,如果缺乏結構性投資和戰略合作,可能難以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 德國汽車行業也面臨電動化轉型的巨大壓力,甚至預計至2035年將流失大量工作崗位。 過度的保護可能導致創新動力不足,最終損害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再者,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如果升級,可能引發更廣泛的貿易戰,對雙方經濟乃至全球貿易秩序造成衝擊。中國已對歐盟產豬肉及其副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這被視為對歐盟電動車關稅的反制措施。 貿易戰沒有贏家,各方都可能因此付出沉重代價。

目前,中歐雙方仍在尋求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磋商,探討「價格承諾」等替代方案。 然而,談判進程並不順利,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存在難度。 歐盟委員會表示願意繼續技術層面的對話,但也強調將監控措施的有效性,確保不會出現規避行為。

總結而言,王文濤與德國汽車業界的會晤,是在複雜國際背景下,中國試圖爭取歐洲內部力量、特別是與中國利益攸關的德國產業的支持,以期通過對話協商化解貿易爭端的重要一步。德國汽車業界的反對保護主義立場,為緩和局勢帶來一線希望。然而,歐盟已實施最終關稅,中方的反制措施也已啟動,這場關於電動車的貿易博弈,仍在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中歐能否克服分歧,找到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將不僅決定著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軌跡,也將深遠影響中歐關係的走向。對話的大門尚未完全關閉,但留給雙方尋找「妥善解決」的時間,或許已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