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特朗普放話:關稅奏效 民眾個稅有望大減

關稅與稅改:一場經濟政策的奇妙連結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總是充滿出人意表的想像。其中一項引人矚目的論述,便是他將關稅收入與個人所得稅大幅下調甚至免除掛鉤。這看似將國家財政的兩個端點——進口稅收與個人稅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結起來,究竟背後有何玄機?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更觸及政治動機與社會公平的複雜面向。

貿易壁壘的意外之財?

特朗普提出,當關稅「發揮作用」時,由此產生的收入將足以支撐大幅降低甚至取消部分個人所得稅。 他的說法特別聚焦於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人群。這背後的邏輯似乎是將關稅視為一種「外部收入來源」,透過對進口商品徵稅,政府可以獲得額外的財政收入,進而減輕國內民眾的稅務負擔。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關稅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一種稅,其成本最終會以更高的物價形式轉嫁給國內消費者。換言之,民眾並非因為關稅而獲得財政收入,反而可能因為進口商品變貴而付出更多。然而,特朗普的論點挑戰了這一觀點,他認為關稅可以迫使企業在美國設廠,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也為政府帶來可觀的收入。這種「外部收入」的概念,似乎暗示著關稅不僅僅是貿易壁壘,更是一種潛在的財政工具。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藉由高額關稅收入來彌補減稅政策造成的財政赤字,為後續的減稅法案提供資金支持。

政治考量與經濟現實的交織

特朗普將關稅與減稅連結的說法,很大程度上也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透過這種表述,他向支持者傳達了一個清晰的訊息:他的「美國優先」政策,包括築起貿易壁壘,最終將會讓美國民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直接受益。喬治城大學教授Abraham Newman曾指出,特朗普發動關稅戰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改變美國稅制、推動減稅,而關稅收入則被視為證明政府有足夠資金進行減稅的政治工具,以提高減稅法案在參議院通過的可能性。

然而,這種將關稅收入用於減稅的模式面臨諸多經濟學界的質疑。專家普遍認為,關稅會扭曲市場,降低效率,並可能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這種貿易戰的局面反而可能損害經濟成長,抵消減稅帶來的正面效應。有研究顯示,特朗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措施,其成本幾乎完全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其大,因為他們在進口商品上的支出佔收入比例更高。即使是關稅旨在保護的國內產業,也可能因為進口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出口商品面臨報復性關稅而受到損害。

減稅的美夢與關稅的代價

特朗普的減稅承諾,特別是針對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下人群的稅務減免甚至免除,無疑對廣大美國民眾具有吸引力。減稅可以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理論上可以促進經濟活動。然而,將這筆減稅的資金來源寄託於關稅,其可行性與持續性存疑。

首先,關稅收入的穩定性受到全球貿易環境的影響。一旦貿易爭端加劇,貿易量減少,關稅收入也會隨之下降。其次,如前所述,關稅的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這意味著民眾可能在購物時支付更高的價格,變相抵消了減稅帶來的益處。 Tax Foundation的研究表明,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削弱了2017年減稅法案帶來的經濟效益。

此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關稅並非解決貿易逆差的有效手段,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往往在於國民儲蓄與投資的不平衡以及財政狀況。依賴關稅來填補減稅造成的財政缺口,可能是一種短視的策略,長期來看可能加劇財政壓力。

結語

特朗普將關稅與個人所得稅下調掛鉤的言論,反映了一種將複雜經濟問題簡化並賦予政治意涵的策略。雖然他試圖將關稅描繪成一種能夠直接惠及民眾的「外部收入」,但主流經濟學界的分析普遍認為,關稅的實際影響是提高了國內物價,並可能損害整體經濟效率。將關稅收入作為大幅減稅的資金來源,其經濟邏輯存在爭議,且面臨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這種政策構想,更像是對特定選民群體的政治訴求回應,而非基於紮實經濟分析的長期策略。未來的經濟走向,將持續檢驗這種非傳統的政策組合能否真正為民眾帶來預期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