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放話:美船應免費通行全球運河!

連接世界的咽喉,卻是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巴拿馬運河與蘇彝士運河,兩條承載全球絕大多數海運貿易的黃金水道,其通行費用與管理權屬,始終是國際關係中敏感且複雜的一環。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美國船隻應免費通過」的論調時,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願景,更觸動了多個國家、歷史情結及經濟利益的敏感神經。

歷史的回聲與現實的挑戰

特朗普提出此要求,其核心論點是「如果沒有美國,這些通道就不會存在」。這句話無疑是在強調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建設中的歷史角色。巴拿馬運河確實在美國的主導下開鑿完成,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美國控制,直至1977年簽署條約,於1999年正式將控制權移交給巴拿馬。 然而,蘇彝士運河的歷史則完全不同,它由法國工程師規劃,主要由埃及管理和控制,自1956年蘇彝士運河危機後,其埃及屬性更是確立。 將兩條歷史背景迥異的運河相提並論,並以美國的歷史貢獻為由要求免費通行,本身就存在歷史層面的差異。

現實層面上,巴拿馬運河與蘇彝士運河的營運皆仰賴向過往船隻收取通行費用,這筆收入是巴拿馬和埃及兩國重要的財政來源。巴拿馬運河的費用由自主機構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調控。 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已明確表示,運河費用由ACP調控,並無任何特例協議,以此回應特朗普的要求。 蘇彝士運河也面臨挑戰,近期受紅海襲擊事件影響,收入大幅減少。 要求美國船隻免費通行,無疑會直接衝擊兩國的經濟利益,這在國際關係中屬於極具爭議性的要求,可能被視為對主權國家的經濟勒索。

經濟邏輯與國際規範的悖論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運河通行費是使用者付費原則的體現,用於運河的維護、擴建、營運以及安全保障。這確保了航道的暢通與效率,從而使全球貿易受益。美國作為運河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其船隻的通行量對運河的營運收入至關重要。據悉,美國與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的最大使用者。 要求免費通行,等同於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其他使用者或運河管理國。這不僅違背了國際通行的商業原則,也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或反彈,對現有的國際航運秩序造成破壞。

國際航運規範基於一系列條約和慣例,確保了全球海上交通的自由與安全,同時也確立了運河管理國收取合理費用的權利。要求某個國家的船隻享有獨特的免費待遇,與普遍適用的國際規範相悖。這不僅會損害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也可能動搖國際社會對公平、透明航運規則的信任。

地緣政治的考量與可能的影響

特朗普的這一主張,除了經濟和歷史因素,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其一貫的「美國優先」思維以及在地緣政治層面爭奪影響力的意圖。他曾多次批評巴拿馬對運河的管理,甚至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並指責中國在運河管理中擴大影響力。 美國國防部長早前也曾提出美艦優先且免費通行的設想,並強調不容中國利用商業關係「武器化」運河,聲言要從中國影響下「奪回」運河。 這些言論將運河的經濟與管理問題,上升到了大國博弈和國家安全的高度。

要求免費通行的背後,或許是希望藉此削弱相關國家因運河收入而獲得的自主性,並在戰略要道上為美國軍事和商業利益爭取最大優勢。然而,此舉可能適得其反。這會加劇美國與巴拿馬及埃及之間的摩擦,損害雙邊關係。同時,也可能被其他國家解讀為單邊主義和霸權的體現,促使它們尋求其他合作夥伴,進一步複雜化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在蘇彝士運河因紅海危機面臨困境之際,提出這種要求,更顯得缺乏對當前國際局勢的考量。

前路何在:談判桌還是對抗場?

特朗普已表示,他已要求國務卿魯比奧立即處理相關情況。 這意味著這一主張可能會被納入未來的外交議程。然而,考慮到巴拿馬和埃及的堅決立場以及國際社會可能的回應,透過談判實現「免費通行」的可能性極低。這更像是一種姿態,一種試探,或者是在國內政治中展現強硬立場的方式。

未來走向,可能不會是簡單的免費通行,而更可能演變成圍繞運河管理權、通行費標準以及大國在關鍵航道影響力的新一輪談判與博弈。美國可能會尋求其他的優惠待遇、更為有利的條款,或者在安全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與運河管理國進行捆綁談判。但無論如何,單方面要求免費通行,不僅在經濟和法律上難以站穩腳跟,在地緣政治上也可能引發更多複雜問題。這場關於兩條關鍵運河通行權的討論,遠不止費用那麼簡單,它是歷史、經濟、主權與地緣政治等多重力量交織的複雜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