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汽車業會談王文濤 盼化解歐盟電動車補貼爭端

貿易陰霾下的握手

全球汽車產業正處於一場由電動化轉型與貿易政策交織而成的風暴之中。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與歐洲兩大汽車市場之間的互動,牽動著全球產業鏈的神經。特別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為雙邊經貿關係投下巨大陰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的會晤,顯得意義非凡,成為觀察雙方如何在分歧中尋求共識的重要窗口。

京城會晤:破冰還是探路?

此次會晤發生在國際經貿形勢複雜嚴峻之際。王文濤部長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於北京進行了深度交流。會談圍繞中德汽車產業合作的深厚基礎,以及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等核心議題展開。王文濤強調,德國汽車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改變。他希望德國車企能把握中國市場機遇,堅定在華投資的信心。 此番表態,既是對德國企業在華貢獻的肯定,也是對其繼續投資中國的鼓勵,更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展現了中國堅持開放的姿態。

歐盟調查的鋒芒與中方立場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是此次會晤中繞不開的焦點。歐盟方面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受益於不公平的政府補貼,對歐洲本土汽車製造商構成了威脅。然而,中方對此調查的立場十分明確且堅定反對。中國商務部多次指出,歐方的調查預設結論,在各環節的做法違背了其自身承諾的「客觀、公正、非歧視、透明」原則,也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不符,本質是以「公平競爭」之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 中方強調,歐盟的調查基於其單方認定的「事實」,而非雙方共同認可的事實,調查結果被抽樣方式等因素扭曲,裁出的高額稅率是錯誤的做法。 同時,中方認為,歐盟此舉不僅會擾亂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會損害歐盟消費者利益,破壞其自身綠色轉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德國車企的兩難與呼籲

對於德國汽車工業而言,歐盟的反補貼調查無疑讓他們陷入兩難境地。中國是德國汽車製造商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德國主要汽車品牌在華擁有巨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他們對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數字化發展印象深刻,這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將中國視為最重要市場的看法。 一方面,他們是歐洲企業,受到歐盟政策的約束;另一方面,他們深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成功。盲目加徵關稅對全球經濟穩定無益,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對此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因此,德國車企傾向於通過對話與合作來解決貿易摩擦,並鼓勵德國企業擴大對華投資,同時也歡迎中國車企赴德投資,共同推動汽車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他們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歐洲產業界不希望看到貿易戰升級的心聲,也成為推動中歐雙方對話的重要力量。

尋求解方:對話的價值與挑戰

在此次會晤中,王文濤部長表達了希望與德方相向而行,在尊重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早日妥善解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願望。 中方表示,一直在本著最大誠意,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與歐方妥善處理貿易爭端。自六月底以來,中歐雙方基於事實和規則,已就此案開展了十餘輪技術磋商,提供了數萬頁的法律文件和證據材料,全面、深入地就歐方不合理做法進行抗辯。 然而,歐方公布的終裁披露並未充分吸納中方意見,仍堅持錯誤做法。 這顯示出尋求妥善解決方案的道路充滿挑戰,雙方在補貼認定、調查程式以及稅率裁定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分歧。儘管如此,雙方高層以及產業協會之間的持續溝通,至少保持了對話的管道暢通,為避免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留下了空間。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也表達了期待歐中電動車案磋商盡快取得積極進展,妥善化解貿易摩擦的願望。

汽車巨輪何去何從

中國商務部長與德國汽車業界領袖的會晤,是中歐在處理貿易分歧時一個積極的信號。它表明,儘管存在嚴重的分歧,雙方仍然認識到溝通與對話的重要性。汽車產業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其發展與穩定與全球貿易秩序息息相關。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及其可能導致的關稅,不僅影響中國車企的出口,也可能引發中方的反制措施,進而對歐洲特別是德國在華有巨大業務的汽車製造商造成衝擊。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是任何一方都不願看到的。因此,在尊重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加快探討彼此都能接受的妥善解決方案,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中德作為重要的經濟體,在汽車產業領域的互動與合作,不僅影響著雙邊關係,也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走向具有示範意義。雙方能否化解貿易陰霾,推動汽車巨輪行穩致遠,考驗著彼此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