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汽車業會談王文濤 盼化解歐盟電動車補貼爭端

烏雲籠罩下的對話:中德汽車產業的十字路口

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電動化浪潮席捲而來。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其在全球市場的擴張,成為一道令人矚目的風景線。然而,這道風景線也引發了貿易摩擦的暗湧,特別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為原本緊密的中歐經貿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的會見,顯得意義非凡,彷彿是風暴來臨前的一次重要對話,試圖在緊張局勢中尋求一線曙光。

貿易摩擦的陰霾:歐盟反補貼調查的壓力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其核心在於歐盟委員會認為中國政府的補貼措施,使得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獲得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這項調查始於2023年10月4日,並已取得初步結果,建議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最高達36.3%的臨時反補貼稅,疊加現有的10%關稅,總稅率可能高達46.3%。這對於正在積極拓展歐洲市場的中國車企無疑是沉重一擊。歐盟委員會的調查顯示,中國產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佔有率從2020年的3.5%迅速攀升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27.2%。 巨大的市場份額增長,以及對歐洲本土汽車產業可能造成的衝擊,是歐盟啟動調查的主要動因。

然而,這項調查的合理性與公正性在中方看來存在諸多疑慮。王文濤部長在此次會見中明確表示,歐盟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既沒有歐洲企業主動申請,也未得到業界支持,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方認為,合規的補貼應當透明,並願意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與各方就補貼問題進行討論,以維護自由、開放、公平、可預測的貿易環境。面對歐盟的關稅威脅,中國也已於近期在WTO提起上訴,顯示出中方在法律框架下尋求解決的決心。

德國汽車業的雙重身份:深度依賴與競爭壓力

在這次中德汽車業界的高層對話中,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扮演著一個極為關鍵且複雜的角色。德國作為歐洲的汽車製造強國,其產業發展與中國市場緊密相連。多年來,德國各大汽車品牌如大眾、賓士、寶馬等在中國進行了大量投資,建立了廣泛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路,中國已成為它們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與中國的經貿往來為德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中國市場為德國汽車產業實現氣候中和轉型提供了資金支持。

然而,德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中國市場的重大變革,主要源於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以及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的崛起。這使得德國車企在中國面臨激烈的競爭,同時中國電動汽車的強勢進入歐洲市場也對德國本土市場構成了挑戰。這種深度依賴與競爭壓力的並存,使得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對於歐盟的反補貼關稅持謹慎甚至反對的態度。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認為盲目加徵關稅無益於全球經濟穩定,反而會損害從中國出口汽車的歐洲和美國製造商,並可能引發中國的反制措施,這對德國汽車產業的出口將造成嚴重打擊。 去年,德國對華乘用車出口額是中國進口額的三倍多,零部件出口額更是四倍,一旦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德國汽車產業將首當其衝。

因此,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在此次會見中,以及在公開場合,都在積極呼籲通過對話與合作來解決分歧,而非採取單邊加稅措施。他們期望歐中電動汽車案的磋商能盡快取得積極進展,妥善化解貿易摩擦。 這種立場反映了德國汽車業界在國家層面的貿易保護政策與企業自身在華商業利益之間的兩難。

中方的姿態:開放、合作與妥善解決的呼籲

面對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和可能加徵的關稅,中方表現出了既堅決反對又強調對話與合作的姿態。王文濤部長在與穆勒會見時再次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希望德國汽車企業把握機遇,堅定投資中國的信心。這是在向德國以及其他在華外資企業發出明確信號:中國市場依然開放,歡迎合作。

同時,王文濤部長也嚴肅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做法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和全球產供鏈穩定,汽車行業首當其衝。 他認為,中國和歐盟作為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兩大支柱,應當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因此,他期望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能夠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德國和歐盟與中方相向而行,在尊重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早日妥善解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 中方認為,通過談判磋商來解決問題是最佳途徑,並表示將為此努力到最後一刻。

這種“邊打邊談”的策略,一方面展現了中方堅決捍衛自身產業利益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為通過對話協商找到解決方案留下了空間。中方深知,與歐盟特別是德國汽車產業的脫鉤或嚴重摩擦,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中國需要歐洲的技術和市場,歐洲也需要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

尋求共贏之路:對話、協商與未來展望

王文濤與穆勒的會見,以及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多次表達的立場,都指向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向:對話與協商。雖然歐盟委員會已經公布了初步的關稅稅率,並進入了最終決定的階段,但最終措施必須在臨時關稅徵收後4個月內實施,期間還有斡旋的餘地,且最終關稅需要歐盟成員國投票表決通過。

德國作為歐盟內部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其立場和影響力不容小覷。如果德國能夠聯合其他持反對或觀望態度的成員國,形成足夠的票數(需要佔歐盟人口至少65%的15個國家),理論上可以阻止最終加徵關稅措施的正式實施。 這也解釋了為何中方如此重視與德國汽車業界的溝通,希望藉助德國的力量來影響歐盟的決策。

未來的走向將取決於多方博弈的結果。歐盟內部在對華貿易政策上存在分歧,部分成員國擔心引發中國報復,影響其對華出口(例如白蘭地、豬肉、乳製品等產品已成為中方反制調查的目標)。 同時,歐洲汽車產業也面臨自身電動化轉型的壓力,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提升競爭力。

對中國而言,妥善解決反補貼案,避免與歐盟爆發全面的貿易戰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係到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也關係到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和形象。通過平等對話和務實協商,尋找符合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案,例如設定合理的過渡期、加強技術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等,可能是打破僵局的有效途徑。

前行之路:合作還是壁壘?

中德汽車產業的會見,是中歐經貿關係現狀的一個縮影。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合作共贏應當是主流。然而,國家間的利益衝突和產業競爭,使得貿易保護主義的幽靈時時徘徊。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及其潛在的關稅措施,無疑是一道橫亙在中歐之間的潛在壁壘。

王文濤部長會見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以及德國汽車業界對此案的態度,清晰地傳達了一個信息:在挑戰面前,對話和溝通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德國汽車業界的理性聲音,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歐洲實體經濟界對開放合作的渴望,以及對貿易摩擦升級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擔憂。

未來,中歐能否在電動汽車領域找到一條合作而非對抗的道路,將考驗雙方的智慧和誠意。這不僅關乎汽車產業自身的發展,更對全球貿易秩序和應對氣候變遷等全球性挑戰的合作產生深遠影響。這場關於電動汽車補貼與貿易的博弈,遠未結束,其結果將繪製出中歐經貿關係未來走向的重要一筆,究竟是走向更緊密的合作,還是豎起更高的壁壘,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