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美國關稅戰暴漲3倍!中國快時尚巨頭遭重創
貿易硝煙下的物價迷思
當大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升級,其影響往往如漣漪般擴散,最終抵達遙遠的消費者指尖。一場跨越太平洋的關稅戰,不僅是政府層面的角力,更是對全球供應鏈的嚴峻考驗,對依賴這些供應鏈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場生存與適應的戰役。近年來在全球電商市場異軍突起的中國快時尚巨頭SHEIN,正身處這場風暴之中。它們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和閃電般上新的速度俘獲了無數年輕消費者的心,尤其在美國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美國對華日益提高的關稅壁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衝擊著SHEIN的核心商業模式,甚至導致部分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出現令人咋舌的漲幅,高達三倍以上。 這不僅讓習慣了超低價的美國消費者感到意外,更引發了對全球貿易格局變動下,跨境電商未來走向的深刻思考。
SHEIN模式與關稅的碰撞
SHEIN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高度靈活且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之上。憑藉緊鄰廣州龐大服裝製造產業的優勢,SHEIN能夠迅速響應最新的時尚潮流,從設計、打樣到生產、發貨,整個週期極短,實現了傳統零售難以企及的「即時時尚」。 這種模式依賴於將大量訂單發往中國的中小型供應商,並通過空運直接將包裹寄送給全球各地的消費者。在美國,過往的「最低限度條款」(de minimis rule)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免徵關稅和免於正式海關審查,這為SHEIN和Temu等依賴小額包裹直接發貨的電商平台提供了顯著的成本優勢。 然而,隨著美中貿易關係持續緊張,以及對這些平台商業模式的審視加劇,美國政府開始考慮甚至實施取消針對中國和香港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這直接衝擊了SHEIN賴以成功的基石。
那驚人的「三倍」漲幅
彭博社數據顯示,在美國即將對小額包裹徵收關稅前,SHEIN提高了在美國的多種商品售價。 雖然整體平均價格漲幅約為10%,但在某些特定商品類別中,漲幅異常顯著。例如,美容和健康類別前100種熱銷商品的平均價格上漲了51%,部分商品價格甚至翻倍。 而在家居和廚房用品及玩具類別中,平均漲幅超過30%。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款10件套的廚房毛巾,價格漲幅高達377%,超過了三倍。 女性服裝的價格也有約8%的漲幅。
這種極端的價格波動揭示了幾個層面的問題。首先,部分商品的巨幅漲價,可能直接反映了新的關稅成本被完全甚至超額地轉嫁給了消費者。對於那些低價值、高體積或受特定關稅稅率影響較大的商品,成本壓力尤為明顯。其次,這也可能與SHEIN的庫存和物流策略有關。對於某些商品,如果其庫存主要集中在受影響的供應鏈環節,且短期內難以調整,企業可能會選擇大幅提價以覆蓋成本或限制需求。再次,這也暗示了SHEIN在不同商品類別上的定價策略存在差異。對於核心的服裝類別,漲價幅度相對溫和,這可能反映了其在這個領域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更高,或者企業能夠通過其他方式(如優化生產流程、尋找替代供應商)來部分消化成本。而對於其他利潤率可能較高或競爭相對較小的類別,企業則有更大的空間轉嫁成本。無論具體原因如何,這種局部的、極端的價格上漲,是關稅戰直接衝擊跨境電商運營成本的具體體現。
消費者與市場的反應
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習慣了在SHEIN上以極低價格購買時尚單品的他們,正開始感受到這場貿易戰帶來的切膚之痛。儘管並非所有商品都大幅漲價,但部分常用商品,尤其是家居用品等也出現了明顯提價。 這可能導致部分對價格高度敏感的消費者轉向其他購物平台,尋找價格更具優勢的替代品,無論是其他跨境電商(如Temu,它也因同樣原因宣布提價 ),還是美國本土的零售商。在漲價消息傳出前,已有數據顯示一些美國消費者開始提前囤積商品,以趕在漲價前下單。 長期來看,如果SHEIN無法有效緩解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將面臨嚴峻挑戰,其賴以成功的「性價比」優勢將被削弱。
應對策略與前路探尋
面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和日益增加的成本壓力,SHEIN並非坐以待斃。企業需要積極探索多種應對策略。首先,供應鏈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將部分生產轉移到不受美國關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墨西哥、巴西、越南等地,可以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從而規避部分關稅風險。 其次,優化物流和倉儲網絡也至關重要。在靠近消費市場的地區建立倉庫,變「跨境直郵」為「本土發貨」,雖然初期投入較大,但可以減少對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的依賴,並可能降低部分運輸成本,同時加快配送速度,提升用戶體驗。此外,產品組合調整和定價策略優化也是應對手段。對不同商品的利潤空間、市場需求和關稅影響進行深入分析,採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並可能減少或調整部分受關稅影響最嚴重的商品品類。還有觀點認為,SHEIN可能會探索利用現有貿易規則的空間,或通過更精細的報關方式來盡量降低關稅影響,但這也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
貿易戰下的全球供應鏈重塑
SHEIN部分商品在美國大幅加價,是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深刻重塑的一個縮影。過去數十年建立起來的高效、低成本的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圍繞中國形成的製造中心,正受到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多重因素的衝擊。企業不再僅僅追求成本最低化,而必須將供應鏈韌性、政治風險和政策變化納入考量。這導致全球製造業出現「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趨勢,供應鏈變得更加分散和複雜。對於以SHEIN為代表的中國跨境電商而言,這意味著必須投入巨資和精力進行供應鏈的全球化布局和本地化運營,從單純的商品輸出者轉變為具備全球整合能力的跨國企業。這個轉型過程充滿挑戰,需要平衡成本、效率、風險等多個維度。
不確定的航程
SHEIN在美國面臨的價格上漲壓力,是其在全球擴張征途中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關。這場關稅戰不僅考驗著企業的應對智慧和轉型能力,也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商業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SHEIN能否成功駕馭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在確保合規性的前提下維持其核心競爭力,將是決定其長期發展的關鍵。而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這場貿易摩擦的最終結果,或許意味著曾經觸手可及的「平價好物」,其價格標籤將不再那麼令人驚喜。全球貿易的航程,正駛入一片充滿不確定性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