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震撼推出國產AI芯片!挑戰輝達霸主地位
AI 晶片是當前科技競賽的核心,而輝達(Nvidia)無疑是這場競賽中的領跑者,其在資料中心 AI 晶片市場的份額高達 80-90% 以上,甚至有分析預測其在 2025 年將佔據全球 AI 處理器晶圓市場的 77%。這種主導地位得益於其 GPU 在平行處理上的優勢,以及在晶片、連網和軟體生態系統上的整合能力。然而,美國政府對先進 AI 晶片對中國的出口限制,為市場帶來了變數,也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了突圍的機會。
逆境中的崛起:華為的「昇騰」野心
在美國的科技圍堵下,中國企業被迫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華為旗下的海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來,華為積極發展其昇騰(Ascend)系列 AI 晶片,旨在建立自己的 AI 硬體生態系統。面對輝達因禁令無法向中國市場供應其最先進的 H100 晶片,以及專為中國設計的降規版 H20 晶片吸引力不足的情況,華為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空白和替代機會。
華為目前正積極測試其最新研發的 AI 晶片昇騰 910D,並已與多家中國科技巨頭接洽,測試其技術可行性。據報導,昇騰 910D 的目標是取代輝達的旗艦 AI 晶片 H100。儘管 910D 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需要進行一系列測試以評估性能並為客戶應用做準備,但這顯示了華為挑戰高端 AI 晶片市場的決心。
在此之前,華為的昇騰 910C 晶片也受到市場關注。有消息稱,昇騰 910C 計劃最快在 5 月開始向中國客戶大量交付。昇騰 910C 的設計據悉是將兩顆 910B 處理器整合至單一封裝中,以提升處理速度和記憶體容量,並加強對多樣化 AI 任務的支援。市場預期,昇騰 910C 可能成為輝達 H20 禁售後的重要替代品。甚至有報導指出,華為的昇騰 910B 在訓練大型語言模型時,效率已可達到輝達 A100 的 80%,甚至在特定測試中超越 A100。包括騰訊、百度等中國科技巨頭都已採購昇騰 910B 晶片。
這些進展表明,華為正利用外部限制創造的國產替代機會,迅速擴大其在中國 AI 晶片市場的份額。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 AI 晶片的國產替代率已突破 65%。
挑戰與機遇並存
儘管華為在 AI 晶片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挑戰依然存在。首先是技術差距。雖然昇騰系列晶片性能不斷提升,並在某些測試中表現優異,但與輝達最頂尖的 H100 甚至更新的 Blackwell 架構晶片(如 GB200)相比,華為在綜合算力、 CUDA 生態系統以及軟硬體整合等方面仍有差距。輝達憑藉其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完善的生態系統,建立了深厚的「護城河」。
其次是製造和供應鏈的挑戰。美國的制裁不僅限制了先進晶片的獲取,也影響了晶片製造所需設備和關鍵零組件的供應。華為在推進晶片技術的同時,也面臨生產進度延宕的問題。要實現大規模量產高性能 AI 晶片並確保穩定供應,需要突破關鍵製造環節的瓶頸。
然而,華為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美國的出口限制為其創造了獨特的國內市場環境。中國巨大的 AI 市場需求,特別是來自於推動大型語言模型和 AIGC 產業發展的算力需求,為華為昇騰晶片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2023 年中國 AI 晶片市場規模達到 1206 億元人民幣,預計 2024 年將進一步增長至約 1412 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國產替代的需求日益迫切。
華為與國內科技巨頭如字節跳動、百度、中國移動等的合作與測試,不僅驗證了昇騰晶片的性能,也為其構建國內 AI 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政府強調自立自強,推動 AI 技術發展和監管的背景下,華為的自主研發戰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政策支持。
邁向新的格局
華為測試最新 AI 晶片並劍指輝達,標誌著中國在高端 AI 晶片領域追趕的決心和努力。儘管輝達目前仍佔據全球主導地位,但美國的出口限制正在加速中國本土替代的進程。華為的昇騰系列晶片,無論是正在交付的 910C 還是正在測試的 910D,都承載著打破外部封鎖、滿足國內巨大 AI 算力需求的期望。
這場 AI 晶片競賽不僅是技術實力的較量,也是地緣政治和產業鏈重塑的縮影。華為能否在關鍵時刻突破瓶頸,成功量產並推廣其高性能 AI 晶片,將深刻影響中國乃至全球 AI 產業的發展格局。中國 AI 晶片產業正處於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構建階段,涵蓋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關鍵環節。華為的努力是這一宏大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 AI 晶片市場,或許不再是單一巨頭獨舞,而是呈現出更加多元和競爭激烈的局面,而華為正努力成為重塑這一格局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