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美國關稅戰暴漲3倍!中國快時尚巨頭遭重創

貿易戰的硝煙,似乎總是在遙遠的宏觀經濟數據和新聞頭條裡飄盪,與尋常百姓的生活隔著一層紗。然而,當紗被掀開,冰冷的數字和政策便化作了錢包裡真真切切的壓力。這一次,戰火燒到了指尖上的快時尚——那個以超低價席捲全球,讓無數年輕人趨之若鶩的電商巨頭SHEIN。一場突如其來的價格跳漲,讓「關稅戰」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買或不買、貴了多少的現實煩惱。

第一幕:價格的驚人跳躍

故事,始於美國消費者的疑惑與不解。習慣了在SHEIN上以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的超低價,購置潮流服飾、美妝好物乃至家居雜貨的他們,赫然發現,購物車裡的數字正在悄然膨脹。這不是小幅度的微調,而是令人咋舌的攀升。有報道揭示,部分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竟在短時間內飆升了超過三倍。

根據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這波價格調整主要發生在四月下旬,尤其集中在上周五(當時應指四月二十五日左右)。雖然SHEIN在美國銷售的商品整體平均價格上漲約10%,但在特定類別中,漲幅尤為驚人。美容和保健類的前100項產品,平均價格比前一天上漲了51%,個別商品的價格甚至翻了一倍以上。家居、廚房用品及玩具類產品的平均漲幅也超過了30%,其中一組十件裝的廚房毛巾,價格更是暴漲了377%,直接翻了近四倍。相形之下,女士服飾的平均價格雖然也上漲了,但幅度相對較小,約為8%。值得注意的是,這波漲價潮似乎是針對美國市場的特有現象,SHEIN在英國市場的價格基本上保持穩定,且沒有出現商品下架的情況。這種地域性的價格變動,無疑指向了某個與美國市場緊密相關的特定因素。

第二幕:關稅戰的陰影與「小額豁免」的終結

這個特定因素,便是懸在中美貿易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關稅。長久以來,美國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各式關稅,這已是人盡皆知的貿易戰常態。然而,對於SHEIN這類以跨境電商為主要模式的平台來說,一個特殊的規定讓他們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部分成本。這就是美國貿易法中的「最低限度條款」(de minimis rule),或稱作「321條款」。根據這一條款,價值低於800美元(約6,206港元)的包裹,可以免徵關稅和較為繁瑣的正式入境手續,直接發送給美國消費者。

正是憑藉「小額豁免」的便利,SHEIN和其競爭對手得以將大量小包裹直接從中國運送至美國消費者手中,極大地降低了成本,並提供了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這種模式 bypassing 了傳統批發進口商和零售商的層層環節,實現了所謂的「工廠到消費者」直達。然而,隨著中國跨境電商在美國市場份額的急劇擴大,尤其是在傳統零售商和本土電商平台的壓力下,「小額豁免」條款的公平性開始受到質疑,並被視為一種漏洞。

美國政府開始重新審視甚至威脅要終止或修改對來自中國(可能還有香港)的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有報道指出,美國政府計劃從五月二日(即SHEIN加價後不久)起,取消來自內地及香港的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甚至可能徵收高達120%的關稅。儘管最終政策細節可能仍有變數,但這一信號本身,對於高度依賴小額包裹免稅模式的SHEIN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在政策變動正式生效之前,SHEIN的漲價行為,被廣泛解讀為對即將到來的額外成本預先做出的應對,試圖將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第三幕:成本轉嫁的無奈與策略

對於SHEIN而言,漲價並非一個輕鬆的決定。其核心競爭力之一正是其極致的性價比。大幅提價無疑會削弱這一優勢, potentially 導致一部分對價格極度敏感的消費者流失。然而,面對可能高達120%的潛在額外關稅或其他進口成本,維持原價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將直接侵蝕其利潤空間,甚至可能導致虧損,動搖其在美國市場的根基。

因此,將部分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成為了一個無奈但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這次提價更像是一種生存策略,而非主動提高利潤率的商業行為。提價的幅度——從平均10%到部分商品的數倍——可能反映了SHEIN對不同產品類別的成本結構、市場需求彈性以及潛在關稅影響的評估。那些漲幅特別高的商品,或許是其成本結構中受潛在政策影響最大的部分,或者是在美國市場有一定獨特性和議價能力的商品。而對佔比最大的女裝僅平均提價8%,則可能是在核心品類上試圖保持一定競爭力,避免過度衝擊銷量。

這次漲價也可能迫使SHEIN重新思考其全球供應鏈和物流策略。長期來看,如果「小額豁免」政策徹底取消或大幅收緊,僅僅通過漲價來轉嫁成本可能不足以維持其競爭力。它可能需要考慮在北美設立更多的倉儲和物流中心,甚至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至更接近消費市場的地區,以降低運輸成本和避開潛在的關稅壁壘。然而,這些調整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時間,對於依賴快速反應供應鏈的快時尚模式來說,轉型充滿挑戰。

第四幕:美國消費者的錢包保衛戰

SHEIN的漲價,最直接的影響便是落到了美國消費者的肩上。曾經可以輕鬆負擔的時尚單品,現在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對於那些預算有限、依賴SHEIN提供平價選擇的消費者來說,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那些漲幅達到數倍的商品,可能會讓一些消費者望而卻步,不得不尋找替代品或乾脆放棄購買。

這場「錢包保衛戰」的勝負,將直接影響SHEIN在美國市場的未來。消費者是否願意為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他們會轉向其他平台,比如Temu(據報道Temu也出現了漲價),還是回到美國本土的傳統零售商,儘管後者的價格通常更高?抑或是他們會減少總體的購物開支?這些消費行為的變化,將考驗SHEIN的品牌忠誠度和其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這次漲價不僅僅是價格數字的變化,更是他們對全球化紅利感知的一次調整——原來以為理所當然的低價,也是有其背後的政策和成本支撐的。

第五幕:全球供應鏈的漣漪效應

SHEIN在美國的漲價風波,不僅僅是一家企業或一個市場的個案,它折射出當前全球供應鏈所面臨的挑戰與不確定性。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持續,以及各國對跨境電商稅收和監管政策的調整,正在對原有的貿易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小額豁免」政策的調整,實際上是對利用該政策進行大規模商業行為的一種反制。這種模式在全球範圍內都引發了關於稅收公平、對本土零售業衝擊以及產品安全監管等問題的討論。SHEIN的應對方式——漲價轉嫁成本——可能會被其他類似模式的跨境電商平台效仿,從而引發更廣泛的連鎖反應。

更長遠來看,這種政策不確定性將促使企業重新評估其全球佈局。過度依賴單一國家作為生產基地和通過特定政策優惠進入主要市場的模式,風險正在日益增加。企業可能會被迫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將生產或至少是履約環節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以降低對單一政策或地緣政治風險的暴露。這將是一個複雜且成本高昂的過程,但可能是未來跨境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尾聲:貿易潮汐中的浮沉

從幾美元的潮流上衣到數倍漲價的廚房毛巾,SHEIN在美國的價格變動,是中美關稅戰這場宏大敘事在微觀層面的真實體現。它告訴我們,貿易政策的調整並非只影響大宗商品和國家層面的數據,它會穿透層層壁壘,最終觸及每一個普通消費者的錢包。

SHEIN的漲價,是其在貿易潮汐中為適應新的水文條件而做出的調整。這是否能幫助它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穩住陣腳,又將對其競爭力、消費者忠誠度以及整個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什麼樣的長遠影響,仍有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貿易格局持續演變的當下,企業和消費者都必須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由政策變動帶來的挑戰與不確定性。這場貿易戰的故事,顯然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