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喊減稅!關稅助攻全民省荷包
關稅能否支撐減稅大計?一場關於美國經濟走向的辯論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再次將「關稅」作為其經濟政策的核心,並拋出一個引人注目的論點:當關稅「發揮作用」時,許多美國人的個人所得稅將被大幅削減,甚至可能完全免除,特別是針對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群體。這番話語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以及普通民眾之間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質疑。關稅,這個古老的貿易工具,真能成為支撐現代國家龐大財政支出的「外部收入服務」,並實現大規模減稅的魔法棒嗎?
從歷史中尋找線索
回溯歷史,在美國建立所得稅制度之前,關稅確實扮演了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角色。例如,在1913年以前,關稅收入幾乎支撐了聯邦政府的所有開支,甚至在南北戰爭期間為軍費提供了資金。這段歷史似乎為「關稅養活國家」的說法提供了某種佐證。然而,時空背景早已不同。當今美國政府的財政規模遠非百年前可比,其支出涵蓋國防、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等諸多龐大項目。僅靠關稅收入,能否填補所得稅這一主要財源留下的巨大缺口,需要深入檢視。
關稅的雙重性:收入與代價
關稅的本質是對進口商品徵稅,理論上可以增加政府收入。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認為,提高關稅可以迫使外國企業或政府支付更多費用,從而為美國政府帶來豐厚的「外部收入」。他們甚至設想建立一個「對外稅務局」(External Revenue Service)來專門收取這些收入。據估計,若進口量保持穩定,將有效關稅率提升至25%,名義上可能帶來約8,0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約佔GDP的2.5%。這筆收入相較於過去的關稅水平已是顯著增加。
然而,關稅並非無償的收入,它伴隨著顯著的經濟代價。經濟學普遍認為,關稅的成本最終往往轉嫁給國內消費者和企業,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進而推高整體物價水平,加劇通貨膨脹壓力。 這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尤為不利,因為他們將更高比例的收入用於購買基本商品,物價上漲會直接削弱其購買力。 儘管關稅支持者認為市場會調整、尋找替代供應鏈來緩解價格壓力,並可透過降低能源價格等其他政策組合來平衡通膨影響,但普遍觀點認為,關稅的滯脹效應(即經濟增長放緩與通膨並存)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關稅作為貿易壁壘,可能導致進口量下降。如果關稅過高,進口商品成本急劇增加,企業可能會減少進口或消費者會減少購買,這將使得關稅收入不如預期。更重要的是,提高關稅很容易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進一步打擊本國出口產業,損害全球貿易關係,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導致經濟衰退。 例如,有分析指出,若美國實施全面性10%進口關稅且貿易夥伴報復,全球經濟增長可能下降0.3個百分點,美國自身增長也可能下降0.9個百分點。 惠譽甚至認為,更高的關稅顯著提高了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 歷史經驗顯示,許多貿易戰最終都以關稅水平永久提高和談判失敗告終。
減稅大計的數字鴻溝
特朗普提出的以關稅收入大幅削減甚至取消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人群所得稅的構想,面臨著巨大的數字鴻溝。美國聯邦所得稅是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其規模遠超目前乃至可預見的關稅收入。根據稅務基金會的分析,要彌補約2萬億美元的所得稅收入,即使以2023年為例,關稅稅率需要高達驚人的69.9%,且前提是進口量不變,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意味著,即使大幅提高關稅,其帶來的財政收入也遠不足以取代所得稅對政府財政的貢獻。
因此,雖然關稅可以增加一部分財政收入,但指望它完全或大部分取代所得稅來實現大規模減稅,在數學和經濟可行性上都難以成立。經濟學家普遍對這一計劃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在機械運算上根本不成立。 喬治城大學教授紐曼也指出,特朗普發動關稅戰的目的之一可能是為減稅尋求政治正當性,通過展示有足夠資金來增加稅改法案通過的可能性,但這更多是一種政治權宜之計。
政策背後的考量與挑戰
特朗普堅持關稅作為財政工具並與減稅掛鉤,可能有多重考量。一方面,這是一種政治策略,試圖將關稅描繪成一種「外部」負擔,讓外國為美國的稅收減免買單,以贏得選民支持,特別是那些受到全球化衝擊的藍領工人。 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他「美國優先」的經濟理念,希望通過關稅保護國內產業,刺激本土製造業和就業。 他聲稱關稅正在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新工廠。
然而,將關稅收入與個人所得稅直接掛鉤的簡單邏輯,忽略了複雜的經濟現實和潛在的負面影響。關稅對經濟的影響是多層面的,除了財政收入,還包括對物價、消費、投資、就業以及國際貿易關係的衝擊。高關稅可能導致國內生產成本上升,削弱企業競爭力;消費者面臨更高價格,可支配收入減少;貿易夥伴可能採取報復,進一步壓縮美國出口市場。這些都可能抵銷關稅帶來的部分財政收益,甚至對整體經濟造成損害。
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挑戰。特朗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的立場曾出現反覆,這加劇了市場波動和企業決策難度。 全面實施這些政策可能被視為重大的宏觀經濟衝擊。 如何在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內產業和維護全球貿易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複雜的政策難題。
前方的路:平衡與取捨
總結而言,特朗普關於以關稅收入大幅下調個人所得稅的設想,雖然在歷史上有關稅作為主要財政來源的先例,且理論上關稅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但要達到全面取代所得稅並支撐大規模減稅的目標,在當前的經濟體量和結構下,面臨著巨大的可行性挑戰。
關稅的財政貢獻遠不足以彌補所得稅的缺口,且其伴隨的經濟代價,如通膨上升、貿易關係惡化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可能會抵銷其積極效應。簡單地將關稅視為「外部」收入並用來進行大規模減稅,忽略了關稅的本質及其對國內經濟的複雜影響。
未來的政策制定需要在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維護穩定國際貿易關係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單一依靠關稅作為主要財源並進行大規模減稅,可能是一條充滿挑戰甚至風險的道路。能否找到更為綜合和可持續的財政與貿易策略,將是美國經濟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