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拒改招才規定 人才清單或縮減 失業專才嘆難搵工
人才抵港後失業問題及香港政府的回應和人才清單調整:
人才抵港後的就業情況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多項人才入境計畫,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高才通計畫)反應熱烈。截至去年12月底,已收到約11.6萬宗申請,近9.2萬宗獲批,逾7.5萬名高才攜同家人抵港。然而,部分抵港人才未能找到與其學歷或專業相符的工作,面臨「高才低用」甚至失業的困境。
針對此問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一直關注抵港人才的情況,並透過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提供多元支援。根據局方調查,超過一半的抵港高才已就業,主要從事管理及專業工作,月入中位數約5萬元,約四分之一的人月入更達10萬元以上。同時,近兩成高才的配偶也已就業,主要從事高技術工作。孫玉菡強調,這些調查結果顯示,高才及其配偶來港對香港有直接經濟貢獻,且他們過半是40歲以下,不少更帶同年幼子女定居香港,有助於香港的人口結構。
政府對人才失業問題的回應
針對有國際頂尖的環境技術教授來港兩年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孫玉菡回應稱,人才清單一般針對專業工種,申請者可能需要具備執業資格或永久居留身分等條件,政府不能為了招攬人才而修改相關規定。他同時指出,政府推出人才清單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才能夠充分發揮所長。
人才清單的檢討與調整
孫玉菡表示,人才清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未來本地人才供應充足,不排除會減少引入人才。
香港政府於2018年首次制定人才清單,旨在更有效及聚焦地吸引高質素人才,配合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化的發展。此後,政府分別在2021年、2023年及2025年對清單進行了檢討及擴大。2025年的更新於3月1日生效,涵蓋60項本地人才短缺的專業,包括金融服務、創新科技、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航空及航運等領域。
政府在檢討人才清單時,會考慮相關專業是否難以在本地就業市場覓得人才,以及是否無法透過本地培訓及時培育所需人才。更新後的清單也包括新興行業,以及部分在「2023年人力推算」中識別的未來五年屬高需求職業,且資歷要求為學位或以上的專業工種。
結語:平衡引才與本地需求
香港在積極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也需關注本地人才的就業情況,確保人才政策能夠真正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多元化。政府在制定和調整人才清單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市場的需求,並提供相應的支援,幫助抵港人才順利就業,實現他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