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金消費Q1下滑6% 專家揭背後3大關鍵原因

貴金屬的魅力總是令人神往,不僅因為它璀璨的光澤,更在於其在經濟波動中扮演的特殊角色。黃金,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價值儲存手段,其需求量的變化往往是觀察市場情緒與經濟脈動的一個窗口。當中國,這個全球主要的黃金消費大國,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黃金消費量出現近6%的萎縮時,無疑在市場上激起了一陣漣漪,引人深思其背後隱藏的訊息。

高處不勝寒:金價的雙面刃

中國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黃金消費量合計290.49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96%。這個數字乍看之下或許令人意外,畢竟黃金價格在近期屢創新高,理論上會吸引避險資金湧入。然而,細究數據背後的結構,便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首飾失色,投資璀璨

總體消費量的下降,主要「貢獻」來自於黃金首飾消費的大幅萎縮。第一季度,黃金首飾的消費量為134.53噸,同比下降了26.85%。這一下降幅度可謂巨大,直接拉低了整體的黃金消費表現。協會指出,高企的金價是抑制黃金首飾消費需求持續疲軟的主因。對於許多消費者而言,金價飆升使得傳統的黃金飾品變得不那麼「親民」,購買意願自然受到影響。儘管古法金、硬足金以及小克重金飾等設計新穎、單價相對較低的產品仍然受到青睞,並且黃金與其他材質結合的首飾也吸引了年輕消費者,但整體而言,高價對黃金首飾市場的衝擊顯而易見。

與黃金首飾的「失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條及金幣的消費量在同期卻呈現出強勁增長。數據顯示,金條及金幣的消費量達到138.02噸,同比大幅增長了29.81%。這項數據的亮眼表現,凸顯了當前市場的另一種情緒:避險與投資。

避險光芒:不確定下的黃金魅力

在全球地緣政治複雜多變、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黃金的避險保值功能進一步凸顯。許多投資者將黃金視為對抗通脹和不確定性的重要工具。民間金條和金幣投資需求的快速大幅增長,正是這種避險情緒的直接體現。在高金價環境下,相較於消費屬性較強的黃金首飾,具有更純粹投資屬性的金條和金幣更受青睞,這也反映了當前中國消費者和投資者對資產保值增值的強烈渴望。

除了實物黃金投資,黃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表現同樣亮眼。第一季度,中國國內黃金ETF持倉增長了23.47噸,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327.73%。截至3月底,國內黃金ETF持有量達到138.21噸。這種基金持倉的激增,再次印證了投資者對黃金資產的濃厚興趣,並且這種投資方式相較於實物黃金,可能更具流動性和便利性,在高金價時期更能吸引資金流入。

產業視角:生產與市場交易

從產業生產端來看,今年第一季度國內原料產金87.24噸,同比增長1.49%。黃金企業在高金價的激勵下,積極提高產量,並推進智能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同時,大型黃金集團也在積極開展境外礦山併購,實現境外礦產金產量增長。這表明雖然消費端受到價格抑制,但生產端依然保持著活力,並且在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和尋求新的增長點。

市場交易層面也呈現出大幅增長趨勢。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成交量和成交額在第一季度均有顯著增長。這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在高金價環境下的活躍交易,無論是為了套利、避險還是資產配置,都促使市場流動性顯著提升。

更宏觀的視角:經濟與政策影響

黃金消費的變化,不僅僅是貴金屬市場自身的波動,更是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的縮影。高金價的形成,與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預期(如聯準會降息預期)以及對其他資產(如房地產、股市)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緊密相關。在高不確定性時期,黃金的避險光環愈發耀眼,吸引了大量追求安全感的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中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通知,開展保險資金投資黃金業務試點,允許保險公司以中長期資產配置為目的投資黃金。這項政策的出台,為黃金市場引入了新的機構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為黃金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國家層面對黃金作為一種重要資產類別的認可,以及鼓勵其在金融市場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意圖。

此外,中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也是一個重要的觀察點。第一季度,中國增持黃金12.75噸,截至3月底,黃金儲備達到2292.33噸。央行的持續購金行為,不僅增加了官方黃金儲備,也向市場傳遞了對黃金價值的認可信號,進一步提振了市場情緒。

未來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首季黃金消費量的結構性變化,描繪了一幅在高金價背景下,消費需求受抑而投資需求強勁增長的圖景。這顯示出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時期,黃金的避險和投資屬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雖然高金價可能會在短期內繼續對黃金首飾等消費品類構成壓力,但只要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加上潛在的貨幣寬鬆預期,黃金的投資魅力仍將持續閃耀。

同時,隨著國內經濟的逐步復甦以及各項促消費政策的出台,未來的黃金首飾需求或許會有所回升。而黃金產品設計的創新,特別是迎合年輕消費者喜好的輕量化、時尚化產品,也為黃金首飾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保險資金等更多元化的市場參與者的加入,以及央行持續的黃金儲備管理,都將為中國黃金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中國第一季度黃金消費量下降的數據,並非簡單的需求減弱,而是在高金價這面「放大鏡」下,黃金不同屬性需求之間此消彼長的生動寫照。它提醒我們,在紛繁複雜的市場變動中,洞察結構性變化比僅僅關注總量數據更為重要。黃金的故事仍在繼續,它將如何在消費與投資的拉扯中,繼續書寫其在中國市場的傳奇,值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