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美貨物暴跌!AI產業成關稅戰最大輸家

貿易戰的陰影下:貨運巨輪何去何從?

近年來,「關稅戰」一詞頻繁出現於國際財經新聞版面,尤其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影響著宏觀經濟數據,更深刻改變著企業的營運模式和全球供應鏈的佈局。過去,太平洋上的貨運航線繁忙無比,中國製造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美國市場。然而,隨著關稅壁壘的築高,這條曾經暢通無阻的貿易大動脈,據報正經歷著顯著的收縮。從新聞報導來看,中國輸往美國的貨物數量據報出現了大幅減少,這無疑是關稅戰投下的最直接、也最顯著的陰影。這不僅是數據上的變化,更是無數企業、港口乃至全球物流體系正在感受到的真實衝擊。

數據說話:出口額的驟降

具體的數據往往最能說明問題。根據貨櫃追蹤服務業者Vizion的數據,截至四月中旬,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標準二十呎貨櫃訂單量,按年據報大幅減少了百分之四十五。 洛杉磯港作為中國貨品主要進口門戶之一,預計在五月四日當週起的運抵量將按年減少三分之一。 該港口預計五月將有二十個航次取消,相當於超過二十五萬個貨櫃。 這些數字不僅僅是統計指標,它們是船公司、港口工人、物流業者以及無數依賴國際貿易維生的企業和個人的生計寫照。貨櫃訂單量的大幅下降,直觀地反映了中美貿易量的萎縮,這也意味著曾經在這些航線上流動的商品變少了,相關產業鏈上的活動正在減緩。

從宏觀數據來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份額在過去幾年確實在下降。雖然中國輸往其他地區的出口有所上升,反映了其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的努力,但在二零一七年,中國內地對美國的出口佔中國出口份額為百分之十九,到二零二三年已降至百分之十四點八。 儘管如此,美國仍然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出口份額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與關稅戰的影響有關。

關稅壁壘:貿易戰的直接衝擊

中國輸美貨物據報大減,其主要原因直指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懲罰性關稅。從二零一八年開始,美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的清單,涉及廣泛的商品類別,從鋼鐵、鋁製品到科技產品、消費品等。例如,美國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和光伏產品分別採取為期四年和三年的全球保障措施,並分別徵收最高稅率達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五十的關稅。 對中國的鑄鐵污水管道配件徵收百分之一百零九點九五的反傾銷關稅。 對中國鋁箔產品廠商徵收百分之四十八點六四至百分之一百零六點零九的反傾銷稅,以及百分之十七點一四至百分之八十點九七的反補貼稅。 這些高額關稅直接提高了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削弱了其競爭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報告,關稅加徵後進口價格急劇上漲與關稅幅度一致,因關稅上升造成的成本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一些關稅已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如對洗衣機加徵的關稅,其餘部分則由進口商通過降低利潤率吸收。 這意味著,美國進口商面臨更高的成本,要麼提高售價,讓消費者承擔部分壓力,要麼壓縮自身利潤空間。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下降,進而影響出口量。

中國方面也採取了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商品加徵關稅,這也導致美國對華出口出現下降。 這種「你來我往」的關稅加徵,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雙邊貿易關係緊張,貿易量減少。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曾表示,美國加徵的所謂「對等關稅」嚴重違背歷史潮流和經濟規律,嚴重衝擊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屬於典型的單邊主義霸凌做法。 他強調,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實施反制措施不僅是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是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供應鏈的重塑:企業的應對與挑戰

在關稅壁壘之下,企業不可能坐以待斃。為了規避高額關稅,美國進口商正設法消化現有庫存,減少新的進口訂單。 同時,他們也在尋找替代方案,例如將貨物存放在保稅倉庫內,在貨物期間免稅,僅在提領時繳稅,或者將貨物轉運至加拿大等鄰近國家,再轉道進入美國市場。 這些迂迴策略雖然可以暫時緩解關稅壓力,但也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複雜性。

更長遠來看,貿易戰正在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企業開始考慮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印度、墨西哥等,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和規避關稅風險。這種供應鏈的「去中國化」或「多元化」,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涉及巨大的投資和協調成本。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這也意味著需要提升產品附加值,開拓新的出口市場,並加強國內市場的開發,以應對外部需求減弱的挑戰。

一些企業甚至開始改變產品策略。例如,內地服裝銷售平台SHEIN(希音)據報在美國實施小額包裹關稅前,先行在美國加價,個別產品價格上調超過三倍。 這反映了在關稅壓力下,企業可能會選擇提高產品價格,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也可能因此影響銷售量。

經濟風向的轉變:宏觀層面的影響

中國輸美貨物據報大減,對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經濟都產生了顯著的宏觀影響。對於美國而言,雖然關稅旨在保護國內產業,但也可能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並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二零一九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下降百分之十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下降百分之十九,中國從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跌落至第三。 美國企業的稅前利潤也出現下降。 同時,貿易戰引發的市場不確定性,也對投資者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例如二零一九年美國國債收益率倒掛,美股三大股指暴跌,顯示投資人擔心貿易戰拖累全球經濟,美國可能將走向經濟衰退。

對於中國而言,對美出口的下降無疑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儘管中國正在努力擴大內需和開拓多元化市場,但美國市場的龐大體量使其仍然具有重要性。出口數據的波動,也會影響相關產業鏈的就業和投資。然而,正如趙辰昕所言,去年來自美國的高粱、玉米、大豆等糧食進口量佔中國內糧食消費量比重很低,這些品種可替代性比較大,國際市場供應充足,即使不採購美國的飼料糧和油料,對中國糧食供應也不會有影響。 這顯示中國在應對部分關鍵領域的供應鏈風險方面具備一定的韌性。中國政府也在預留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以應對外圍不確定性因素,例如增加人民幣特別國債發行規模,以及向銀行注資以支持商業機構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秘書長John Denton表示,美中貿易波動劇烈,反映業者「且戰且走」,對美中能否迅速達成降稅協議心存觀望。 這也說明貿易戰不僅影響中美兩國,也對全球貿易體系和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

前瞻未來:貿易關係的演變

當前中美貿易關係正處於一個複雜且充滿變數的階段。儘管有數據顯示中國輸美貨物據報大減,但這並不意味著雙邊貿易的徹底終止。企業仍在尋找應對策略,政府也在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未來,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國政府的政策選擇和談判進展。

一方面,貿易戰可能加速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促使各國重新審視並多元化其供應鏈,這可能導致區域內貿易的增強和新的貿易夥伴關係的建立。另一方面,持續的貿易緊張關係可能導致技術脫鉤和產業鏈的碎片化,對全球經濟的效率和創新帶來負面影響。

有分析認為,關稅戰的衝擊已經在市場預期之中。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的言論據報顯示出對關稅政策的「驚緊」。 同時,美國財長與中國財長也有交流。 這些跡象或許暗示著未來貿易談判和關係緩和的可能性,但進展仍充滿不確定性。中國也強調將繼續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站在一起,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餘波蕩漾:貿易戰的長遠啟示

中國輸往美國貨物據報大減,是中美貿易戰一個具體的縮影。它揭示了保護主義政策對國際貿易的直接衝擊,以及對全球供應鏈和企業經營模式的深遠影響。這場貿易戰不僅僅是關於商品和關稅的爭端,更是關於規則制定權、技術主導權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重塑的博弈。

從長遠來看,這場貿易戰對所有參與者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它提醒各國,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存在風險;它促使企業重新思考其全球佈局和風險管理策略;它也凸顯了維護開放、公平和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性。貿易戰的餘波將繼續蕩漾,它留下的不僅僅是減少的貨櫃數量,更有對未來國際貿易關係和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刻啟示。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應對外部挑戰,如何平衡國家安全與經濟效率,如何在全球變革中找到新的增長動能,這些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需要持續探索和解答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