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權危機升級 數碼監控加劇 警方稱「幾步」見監視
近年來,香港的人權狀況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數碼監控技術與《維護國家安全法》的交互作用,正在深刻地重塑香港的社會治理模式。根據香港人權資訊中心最新的報告,當局通過擴建閉路電視網絡、強化人工智能識別技術,並結合《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司法實踐,形成了一種「隱性鎮壓」機制。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實體空間的監控密度——警方更公開承認「每行幾步就見閉路電視」,還延伸至跨境情報滲透與網絡言論篩查,構成對基本自由的系統性壓制。
—
國安法制下的數碼監控擴張
報告揭示,港府近年來加速佈建全港閉路電視網絡,並研究整合人工智能與人臉識別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配合《港區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形成了一個「科技執法—司法定罪」的閉環系統。值得關注的是,自2020年以來,已有41宗涉及煽動罪的檢控案件,其中29宗直接關聯網上言論。例如,社交媒體帖文出現「光復香港」或支持台獨等字眼即遭起訴。這些案例顯示,法律條文的模糊性被用作打壓異見的工具,即使未涉及暴力煽動,仍可能面臨重刑。
在技術層面,「智慧燈柱」計劃雖曾因隱私爭議暫緩,但新型態的電子圍欄、手機信令追蹤等技術已逐步應用於公共空間管理。警方更透露將引入行為模式分析系統,透過人工智能預判潛在威脅,這些措施進一步模糊了公共安全與政治管控的界線。此外,警方還公開承認在公共場所的監控密度極高,這不僅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壓力,也使得異見者難以逃避監控。
—
跨境打壓機制的全球化趨勢
ICIJ跨國調查發現,中國的鎮壓手段已形成可輸出的操作模板。這些手段包括針對海外社群的親屬施壓、即時跨境威懾以及混合型攻擊。例如,105位受訪者中,半數人遭遇家人被恐嚇;抗議活動後數小時內,國內親屬遭約談;22人遭遇親中分子襲擊,19例涉及國家背景的黑客入侵。這種模式在香港情境下表現為對海外港人社群的滲透行動,例如要求旅外人士刪除批評性貼文,否則凍結在港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戰」成為新興手段。2024年,四宗《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相關煽動罪案件中,兩宗直接引用被告境外社交媒體活動作為證據。這反映當局試圖建立「域外管轄權威」,將全球港人納入潛在規訓對象範疇。此外,跨境打壓機制的全球化趨勢,使得香港人在國際社會中面臨更大的壓力,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
—
新聞自由萎縮與自我審查常態化
香港記者協會最新調查顯示,驚人的行業生態轉變:逾六成記者承認進行自我審查,三成計劃離港發展。儘管實際遭遇監控的比例尚低(僅1例數碼監控、2例實體跟蹤),但90%從業者表示存在被監視的焦慮。這種心理威懾導致媒體處理敏感議題時趨向保守化,例如減少使用示威現場影像、避免引述特定政治口號。
專業團體運作空間亦遭擠壓:外國記者會(FCC)等組織面臨會員流失壓力;獨立媒體被迫加強內容過濾機制;學術機構刪除過往公民社會研究成果以符合「合規要求」。此種環境下,「寒蟬效應」已從政治領域蔓延至文化教育層面。記者們不僅在報導時需要小心翼翼,甚至連日常生活中也無法避免被監視的壓力,這對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
結論
當前的權利緊縮呈現出三個結構性特徵:科技賦能下的精準管控取代傳統暴力鎮壓;法律工具主義導向使司法體系淪為政治機器;以及本土治理危機與全球權力投射相互強化。這些變化不僅改寫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從街角攝像頭到社交媒體關鍵詞過濾,更標誌著後殖民城市治理模式的典範轉移。
未來觀察的重點應置於國際社會如何回應這種新型態的人權危機。是否能夠設計出足以抗衡跨司法管轄區打壓網絡的機制,以及在地抵抗力量能否在數字極權主義的縫隙中開闢生存空間,仍需持續追蹤和驗證。香港的情況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問題,更是全球人權和自由的重要指標。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保護香港市民的基本權利,防止數字極權主義的蔓延。
資料來源:
[1] www.rfi.fr
[2] photonmedia.net
[3] www.icij.org
[4] ipkmedia.com
[5] topick.hket.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