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美貨物暴跌!AI產業成關稅戰最大輸家

大洋彼岸,貨輪巨影在晨曦中緩慢駛離港口,甲板上承載的貨櫃,數量顯著少於往昔。這不是尋常的貿易波動,而是無形「關稅之牆」下,全球經濟脈動傳來的真實迴響。一場始於頂層談判桌的較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貨物跨越太平洋的流動軌跡。當中美貿易戰的烽火持續燃燒,數據正冰冷地揭示一個事實:從中國運往美國的貨物,正在經歷一場顯著的「減速」。

關稅之牆築起:貿易數據的冰冷現實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貿易摩擦,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兩國間商品交換量的變化。根據貨櫃追蹤服務業者Vizion的數據,情況可謂觸目驚心。截至四月中旬,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標準二十呎貨櫃訂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竟然銳減了高達45%。 這絕非微不足道的數字,它像是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高築的關稅壁壘對實際貿易活動造成的巨大衝擊。

作為中國貨品進入美國的主要門戶之一,洛杉磯港的數據同樣發出警示。該港口預計,從五月初開始的幾週內,預計抵達的中國貨物量將比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 更具體的數字是,洛杉磯港預計五月份將有多達20個航次被取消,這相當於超過25萬個標準貨櫃,遠遠高於四月份的取消數量。 貨櫃船的航次取消和運量的驟減,不僅是統計數字的變動,更是實體經濟活動放緩的具體表現。連一些在香港上市的台灣貨櫃航運公司,如德翔海運,也傳出因「需求不見了」而暫停亞洲至美國西岸航線的消息。 全球第五大貨櫃海運業者赫伯羅德(Hapag-Lloyd)也透露,其大陸客戶已經取消了大約三成的自中國出口訂單。

不僅海運受到影響,空運領域也未能倖免。美國空運業協會報告顯示,空運量大幅下滑,其會員公司自大陸的訂艙量減少了約三成。 國泰航空也表示,由於關稅以及美國「低價免稅門檻」的變動,預計美中之間的空運需求將會轉弱。 香港一家貨運代理商裕輝航空貨運更是直言,關稅提高後,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生意大減約五成。 海運、空運、貨櫃量、航次取消……這些冰冷的數據背後,是無數企業訂單的縮減、生產線的調整、以及物流鏈條的重新規劃。

為何巨輪減速?深探貨運量驟降的成因

導致中國輸美貨物量大幅減少的首要且最直接原因,無疑是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懲罰性關稅。當商品成本因額外關稅而大幅上升時,其在目標市場的競爭力自然會大幅削弱。國際商會(ICC)秘書長John Denton指出,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預計將創下1930年代以來的新高,且幾乎已成默認,未來不論其他變數如何,進入美國市場至少需要支付10%的關稅。 這額外的成本直接轉嫁到進口商或終端消費者身上,使得許多原本具有價格優勢的中國商品瞬間失去了吸引力。

面對成本壓力,美國的進口商們開始採取應對策略。報道引述物流業者的話指出,許多美國進口商正在設法先消化其在美國境內已有的庫存,暫緩從中國進口新貨。 這種「清庫存」的策略,雖然能暫時規避高關稅,但長期而言並非解決之道。另一種策略是將貨物存放在保稅倉庫內,在貨物待在倉庫期間無需繳納關稅,只有在提領進入美國市場時才需要繳稅。 這給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彈性,可以觀望貿易談判的進展,或者尋找其他替代方案。還有部分進口商選擇將貨品轉運至加拿大等鄰近國家。 這種轉運操作可能旨在探索經由第三地進入美國的可能性,儘管美國也可能對經由這些國家的特定商品加徵「對等」關稅,以防範規避行為。 例如,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曾將組裝轉移至東南亞國家再出口至美國以規避關稅,但美國商務部已發現並計劃對這些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措施。

除了應對策略,企業也在積極尋找供應鏈的替代方案。貿易戰帶來的長期不確定性,促使跨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其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模式,推動「中國+1」甚至「中國-1」的策略,將部分生產或採購轉移至東南亞、印度、墨西哥或其他國家。這導致部分原本流向美國的中國訂單轉移至其他地區,進一步減少了直接從中國輸往美國的貨物量。這種供應鏈的調整需要時間和成本,但一旦完成,將是結構性的改變。

多方承壓:貿易戰的連鎖效應

貿易戰對貨物流動的衝擊,其影響是多層面且具有連鎖效應的。

對於出口企業而言,首當其衝的是訂單減少和生存壓力。尤其對於那些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中國製造商而言,高額關稅直接導致訂單流失,部分企業可能面臨減產甚至停產的困境。中國貿促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五成的受訪外貿企業表示將減少對美業務。

對於美國的進口商和零售商而言,雖然關稅旨在保護國內產業,但短期內卻帶來了供應鏈中斷和成本上升的問題。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警告稱,由於美中貿易快速減少,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可能面臨類似新冠疫情時期的供應短缺,商店貨架可能出現空缺,而商品價格將會上漲。 美國多家大型零售商,包括Target、沃爾瑪和家得寶等,已向美國總統發出警告,強調目前的關稅政策將嚴重干擾供應鏈並推高物價。 玩具(美國80%的玩具來自中國)、消費電子產品、服裝和製藥等嚴重依賴中國供應的行業尤其脆弱。 為了應對潛在的短缺,一些零售商甚至提前備貨,導致前期美國進口量一度激增,創下歷史新高,但這種現象預計難以持續,隨後將會出現大幅下降。 這種波動對企業的庫存管理和營運穩定性構成了挑戰。

物流和運輸行業也受到直接衝擊。貨櫃航運公司因需求減少而取消航次,空運量下降,這直接影響了這些公司的營收和業務量。此外,華爾街日報還預測,隨著供應鏈的中斷,美國的就業市場也將受到衝擊,特別是物流和零售行業的工作崗位可能會大量流失,尤其影響小型私營商店。

貿易戰的影響還擴展到特定產業。例如,美國農業部門受到重創。在貿易戰之前,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最大買家,但作為報復措施,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徵收關稅,導致出口大幅下滑,許多美國農民因此陷入財務困境。

即使對於第三方國家,貿易戰也帶來了複雜的影響。一些國家可能因轉單效應而受益,但如果其成為規避關稅的跳板,也可能面臨美國的額外關稅威脅。全球經濟增長預計也將受到衝擊,除非全球推出協調一致的財政刺激措施。 國際商會秘書長指出,美中貿易波動劇烈,反映業者「且戰且走」,對能否迅速達成降稅協議心存觀望。

轉折與重塑:全球供應鏈的未來

中國輸美貨物量的大減,不僅是短期貿易數據的波動,更可能標誌著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一次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過去幾十年形成的、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全球分工模式,正在被地緣政治緊張和貿易保護主義所挑戰。

企業為降低風險,正在加速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這意味著生產基地將向越南、泰國、墨西哥、印度等國家轉移,或者向本土回流。這一過程雖然緩慢且成本高昂,但一旦趨勢確立,將會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長期影響。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但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在被削弱。

新的供應鏈模式可能更加分散、更具韌性,但也可能導致生產成本上升,並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國際商會的預期,即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將創下1930年代以來新高,便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即使未來關稅有所鬆動,供應鏈的重塑一旦啟動,其慣性和影響力將是巨大的。解決由此可能引發的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問題,即使關稅降低,也可能需要數月時間。

對於中國而言,這場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於傳統出口模式面臨瓶頸,需要加速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國內消費市場,並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其他貿易夥伴深化合作。機遇則在於,迫使中國產業向價值鏈上游攀升,發展高科技、高端製造業,減少對低成本出口的依賴。

回望與前瞻:貿易戰的深遠迴響

中國輸往美國貨物據報大減,是中美貿易戰這面鏡子映照出的最清晰的圖像之一。它不僅僅是幾個百分點的數字變化,而是數十年全球化進程中形成的高度互賴關係正在被強行撕裂的體現。這場「減速」背後,是企業的掙扎、產業的調整、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的潛在重塑。

高築的關稅之牆,正在切實地改變著太平洋上的貨物流動。這種改變帶來了短期陣痛,包括供應鏈中斷、成本上升、企業經營困難等。更長遠來看,它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的區域化和多元化,降低全球化效率,但也可能提升供應鏈的韌性,並刺激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

這場貿易戰的深遠迴響,將持續影響未來幾年的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它提醒著世界,經濟合作的基石並非堅不可摧,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凸顯。如何在高昂的關稅成本和不確定的貿易環境中航行,將是所有參與者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那艘艘減速或取消航次的巨輪,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轉折,也預示著一個更為複雜、更需要智慧應對的全球經濟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