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重返南韓!用戶可拒資料傳送中國
當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全球,科技巨頭們競相開拓國際市場,然而,資料的跨境流動與主權安全問題,始終是橫亙在眼前的巨大挑戰。中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Seek 近期在南韓市場的遭遇與應對,正是這一複雜現實的生動縮影。其服務一度因未經用戶同意傳輸個人資料及 AI 提示內容至中國及美國公司而引發爭議,導致應用程式下載被暫停。如今,DeepSeek 在南韓重新上架,並推出修訂後的隱私政策,特別加入了用戶可拒絕資料傳送至中國內地的選項,這不僅是其為符合當地法規所做的努力,更折射出在全球化與資料在地化浪潮下,科技企業面臨的艱難平衡與策略調整。
重返南韓:信任的考驗與資料迷霧
DeepSeek 於今年初在南韓推出服務後不久,便因資料處理問題引起南韓個人資訊保護委員會(PIPC)的關注與調查。 PI PC 指出, DeepSeek 在 1 月至 2 月期間,未經用戶同意,將包括設備資訊、網路資訊以及最重要的用戶輸入的 AI 提示內容,傳輸至位於中國的三家公司(包括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及美國的一家公司。 這一行為被認為直接違反了南韓嚴格的個人資訊保護法規。爭議爆發後,DeepSeek 在南韓的應用程式下載於 2 月 15 日被暫停,面臨信任危機。
資料傳輸的透明度與合法性,是人工智慧服務國際化必須跨越的門檻。 PIPC 強調, DeepSeek 的問題在於未能達到透明度標準,並且繞過了關鍵的用戶同意程序。 DeepSeek 後來承認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將南韓用戶數據儲存到火山引擎,並稱這些數據僅用於提升用戶體驗,並表示已從 4 月 10 日起停止向中國傳輸用戶輸入的內容。 儘管 DeepSeek 方面解釋此舉是為了改善用戶體驗並應對安全漏洞,但未經用戶明確同意的跨境資料傳輸,尤其涉及敏感的 AI 提示內容,無疑觸碰了用戶隱私與資料安全的紅線。
在經歷約兩個月的服務暫停後, DeepSeek 於 4 月 28 日重新在南韓應用程式市場上架。 這次回歸的核心變化,是其發布了韓文版的《個人資訊處理方針》,並對部分條款進行了修訂。 新政策明確表示將在遵守南韓《個人資訊保護法》的前提下處理相關個人資訊,並特別增加了一項規定:用戶有權拒絕將其個人資訊傳輸至中國內地的三家公司和美國的一家公司。 DeepSeek 表示將完全遵守 PIPC 的處理決定,並在 60 天內報告整改和改進建議的結果。 PIPC 方面也表示將持續監測 DeepSeek 是否履行承諾。
資料主權的敏感地帶:為何「拒絕傳送」至內地至關重要?
DeepSeek 的資料處理爭議及其後續的「拒絕傳送內地」選項,凸顯了當代科技服務面臨的一個核心難題:資料主權與跨境流動。 對於包括南韓在內的許多國家而言,公民的個人資料被傳輸至其他司法管轄區,特別是資料保護法規與本國存在差異的國家,會引發嚴重的安全與隱私擔憂。
首先,是法律管轄權的問題。 當用戶資料被傳輸至境外伺服器,這些資料便可能受到伺服器所在國家法律的管轄。 這意味著,即使在用戶的母國,其資料受到嚴格保護,一旦資料出境,便可能面臨其他國家政府或機構基於其法律要求而進行存取或披露的風險。 對於中國科技公司而言,中國的《網路安全法》、《資料安全法》等法律賦予了政府存取特定數據的權力,這自然會引起外國用戶及監管機構的警惕。
其次,是資料安全與隱私風險。 每次跨境傳輸都增加了資料在傳輸過程中被攔截、洩露或濫用的風險。 此外,不同國家對於資料儲存、處理和保護的標準存在差異,可能導致資料在異國環境下得不到足夠的安全保障。 AI 服務尤其敏感,因為用戶輸入的提示內容可能包含高度個人化、商業機密或敏感的話題,這些「提示」本身就是寶貴且潛在危險的數據集。 DeepSeek 將用戶提示內容傳輸至火山引擎的行為,正是觸發南韓監管機構介入的關鍵點之一。
再者,是國家安全與信任問題。 在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的當下,任何與特定國家相關的資料傳輸行為,都可能被放大至國家安全層面。 用戶可能會擔心自己的通訊內容、行為模式甚至思維方式(透過 AI 互動反映)被外國政府監控或利用。 DeepSeek 作為一家中國公司,其資料傳輸目的地涉及中國內地,自然會引發南韓用戶和政府基於對中國資料政策的擔憂而產生的不信任感。
在這樣的背景下,DeepSeek 提供的「拒絕資料傳送內地」選項,可以被視為一種試圖緩解信任危機、符合當地資料保護法規的折衷方案。 透過將控制權部分歸還給用戶, DeepSeek 表達了對用戶隱私權的尊重,並試圖證明其願意在合規框架下營運。 對於南韓用戶而言,這提供了一個選擇權,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決定是否使用 DeepSeek 服務並允許資料出境。
「拒絕傳送」:是權宜之計還是長久之策?
DeepSeek 允許用戶拒絕資料傳送至中國內地的做法,無疑是其為了在南韓市場生存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它直接回應了監管機構和用戶對於資料出境的擔憂,展現了配合當地法律的姿態。 透過提供韓文版隱私政策並加入針對南韓用戶的補充規定, DeepSeek 表明了其遵守《南韓個人資訊保護法》的意願。
然而,這個「拒絕傳送」的選項是否能徹底重建用戶信任並成為長久之策,仍有待觀察。 首先,選項的執行細節至關重要。 如何確保用戶選擇「拒絕」後,其資料確實不會被傳送至中國內地或被當地實體存取? 這需要 DeepSeek 在技術架構和內部管理流程上提供充分的證明和透明度。 監管機構 PIPC 對其後續的監測也顯得尤為關鍵。
其次,信任的重建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 過去未經同意傳輸資料的行為已經損害了 DeepSeek 的聲譽。 儘管提供了選擇權,部分對資料隱私極為敏感或對中國資料政策存有疑慮的用戶,可能仍會選擇迴避。 這種不信任感可能不僅限於個人用戶,也會影響到企業用戶的採用決策,特別是對於需要處理大量敏感數據的行業。
再者,這種「按地區設定資料處理策略」的模式,雖然有助於解決特定市場的合規問題,但也增加了企業營運的複雜性。 DeepSeek 需要為不同地區的用戶維護不同的資料處理流程和儲存方案,這會增加技術和管理的負擔。 對於一家志在全球擴張的人工智慧公司而言,如何規模化地處理各地不同的資料主權要求,將是其長期面臨的挑戰。
此外,需要探討的是,為何 DeepSeek 最初需要將南韓用戶的提示內容傳輸至火山引擎。 官方解釋是為了改善用戶體驗和安全漏洞。 這是否意味著其核心技術或運算資源高度依賴於中國內地的基礎設施? 如果是這樣,即使表面上提供「拒絕傳送」選項,底層的技術依賴性是否仍可能構成隱藏的風險或限制? 這些問題都需要 DeepSeek 提供更深入的解釋和保證。
全球佈局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DeepSeek 在南韓的經歷,是當前全球科技市場面臨地緣政治和監管挑戰的縮影。 人工智慧作為一種戰略性技術,其發展與應用與國家競爭力和安全緊密相關。 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對人工智慧數據的控制,資料在地化、嚴格的跨境傳輸規定成為常態。 中國外交部雖然表示重視資料隱私和安全,反對將經濟、貿易和技術問題政治化,但各國基於自身國情和安全考量,對外國科技公司的資料處理行為進行審查和限制,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對於 DeepSeek 這樣的中國科技公司而言,走向國際市場不僅是技術和商業競爭,更是如何在不同文化、法律和政治環境下 navigating 的藝術。 它們必須學會適應各地的法規,建立透明的資料處理機制,並贏得當地用戶和監管機構的信任。 這可能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在海外建立本地化的資料中心和營運團隊,或者與當地合作夥伴建立聯盟,以減輕資料出境帶來的合規和信任風險。
DeepSeek 的案例也提醒所有在全球營運的科技公司,尤其是來自對資料政策存在擔憂的國家,必須將資料隱私和安全置於核心位置。 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如何最小化數據收集、如何實現數據匿名化或假名化、如何提供精細化的用戶控制選項,以及如何確保跨境數據傳輸的合規性。 僅僅在事後做出補救措施,其代價往往高於事前合規的投入。
未來展望:信任的重建與不確定性
DeepSeek 在南韓重新上架並提供「拒絕資料傳送內地」選項,標誌著其在處理資料合規問題上邁出了具有象徵意義的一步。 這為其在南韓市場的未來營運打開了一扇門,但能否重新贏得用戶的廣泛信任,並在競爭激烈的 AI 市場中站穩腳跟,仍面臨挑戰。
未來, DeepSeek 需要在多個方面做出持續努力。 首先,必須嚴格遵守其修訂後的隱私政策,並接受 PIPC 的持續監督。 其次,提高資料處理的透明度,清晰地向用戶解釋其資料如何被收集、儲存、處理和使用,以及「拒絕傳送」選項具體如何工作。 建立用戶容易理解和操作的隱私設置界面也非常重要。 再次, DeepSeek 需要在其技術和營運層面證明其能夠有效區分和處理不同地區的用戶資料,確保用戶的選擇得到嚴格執行。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 DeepSeek 的經歷是全球人工智慧發展與資料治理博弈的一個縮影。 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資料將變得越來越有價值,關於資料所有權、控制權和跨境流動的討論將會持續升溫。 各國政府將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本國公民的資料主權。 對於 DeepSeek 以及其他所有尋求國際擴張的科技企業而言,如何在創新發展的同時,尊重並遵守各地的資料主權要求,將是決定其全球佈局成敗的關鍵因素。 這場關於數據的競賽,不僅是技術實力的比拼,更是關於信任、透明與合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