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盼緩和美中緊張 貝桑透露國際財經新動向
迷霧中的訊號:北京是否伸出了橄欖枝?
在中美兩大國複雜而緊張的關係中,每一個姿態、每一句話語都可能被放大解讀。當雙方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持續角力之際,關於「緩和緊張關係」的討論,總能牽動全球敏感的神經。近期,美方官員的一些觀察,為這場迷霧重重的互動增添了新的註腳,暗示北京似乎正傳遞出尋求關係穩定的訊號。
來自北京的訊號:貿易關稅中的緩和姿態
美國財政部長貝桑(Scott Bessent)在接受CNBC採訪時提出了一項引人注目的觀察。他指出,中國最近針對某些美國商品免徵報復性關稅的舉措,可能是一種跡象,表明中國希望緩和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 貝桑認為,最終是否為關稅情勢降溫的決定權掌握在中國手中。 這一表態將球踢回了北京一方,暗示美方正在觀察中方的具體行動,以判斷其緩和貿易摩擦的真實意願。
這種針對特定商品暫停徵收關稅的做法,不同於全面性的政策轉變,更像是一種精準施力的訊號傳遞。它可能旨在測試美方的反應,或是為未來可能的對話創造較有利的氛圍。在高度互賴又競爭激烈的經貿領域,即使是局部的關稅豁免,也可能被視為一種善意的表達,尤其是在兩國貿易關係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背景下。貝桑也提到,美國政府各部門其實都與中國保持聯繫,這段關係本就錯綜複雜。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的極高關稅水平,雙方可能都不認為是可持續的,若能共同降低關稅,他不會感到意外。 這顯示美方內部也認識到現狀的代價,並非完全排斥透過談判尋求關稅問題的解決之道,儘管美方認為中國已被美國逼到一個不利的位置。
華府的回應與布林肯的穿梭
除了財政領域的觀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在更廣泛的層面評估美中關係的狀態。布林肯曾表示,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有所緩和,他認為這種緩和是透過雙方的對話與接觸所產生的效果。 他強調,世界其他國家期望美中能夠負責任地處理兩國關係,因為雙方關係的管理方式會實際影響到他們。
布林肯近年來的多次訪華,正是這種「對話與接觸」策略的體現。這些訪問旨在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管理分歧,避免誤判導致衝突。 在與中方官員的會談中,布林肯表達了美方有義務負責任地處理雙邊關係,這符合兩國乃至世界的最佳利益。 儘管雙方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嚴重且尖銳的分歧,美方仍將盡最大努力促進兩國利益,並相信外交途徑在處理複雜問題上的作用。 學者分析認為,布林肯的訪問促使雙邊關係獲得「階段性緩和」,這部分源於美中雙方都有需要優先處理的內部和外部事務,無意升高衝突。 例如,美國面臨總統大選、烏俄與中東情勢,而中國則需集中精力解決自身經濟問題,避免進一步的外部制裁壓力。
然而,這種緩和被許多觀察家形容為「階段性」或「審慎樂觀」,甚至是「緩兵之計」。 布林肯的訪問並未在具體議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在兩軍交流等關鍵領域,中方目前仍不同意恢復。 這顯示,儘管雙方都在努力維持關係的最低穩定線,但要觸及核心矛盾並尋求實質性解決,仍然困難重重。
冰山下的暗湧:難解的結構性矛盾
美中關係的複雜性在於,其緊張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摩擦,更是深層結構性矛盾的體現。即便雙方有意在某些領域緩和氣氛,那些涉及核心利益和安全關切的問題,卻像冰山下的暗湧,隨時可能再次引發波瀾。
台灣問題便是其中最為敏感和最具風險的一環。 布林肯在提及美中關係有所緩和的同時,再次對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意圖發出警告。 他指出,過去幾年來,中國的舉動顯示其不再滿足於維持現狀,並加強了對台灣的孤立,甚至在台灣附近進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 對美方而言,雖然其「一個中國政策」並未改變,但對中國在台海的「挑釁行為」感到擔憂,並認為台灣的地位與全球經濟,特別是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 而中方則視台灣為核心主權問題,任何外部干涉都難以接受,這構成了雙方關係中最難以調和的衝突點。
除了台灣,科技競爭、貿易失衡、南海主權爭議、人權議題以及對俄羅斯的立場等,都是持續存在的摩擦源。美國近期針對中國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的批評,對中國企業的出口限制(如華為),以及通過對台軍事援助等法案,都被一些分析認為是在非外交場合實行的「大棒」政策,與緩和關係的言論形成對比。 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不平衡策略,使得中方難以完全信任美方的緩和姿態,也加劇了戰略互疑。
全球棋局:為何緩和與摩擦並存
儘管矛盾重重,美中雙方為何仍在努力尋求某種程度的關係管理和階段性緩和?這源於全球大局和各自內部需求的雙重壓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美中關係的狀態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穩定、供應鏈安全、氣候變化合作乃至地區衝突的走向。持續的螺旋式升級對任何一方乃至全世界都沒有好處。正如貝桑所言,兩國之間的貿易破裂「無異於一次禁運」,對雙方都沒有益處。 拉加德也警告,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會使全球通脹前景變得複雜。 這種共同面臨的外部壓力,迫使雙方必須保持最低限度的溝通,以避免最壞情況的發生。
從內部來看,兩國都有各自的優先議程。美國政府在面臨國內政治挑戰和即將到來的選舉時,需要展現其能夠有效管理對外關係,同時也要顧及國內對中國競爭的擔憂。而中國在經歷經濟結構調整、面臨增長壓力時,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避免因外部制裁或關係惡化而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即使無法解決根本性矛盾,保持對話渠道開放,尋求在有限領域(如人文交流)合作,或至少是管理分歧,就成為了雙方在現階段的「務實」選擇。這種既競爭又合作、既摩擦又試探性緩和的狀態,或許將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中美關係的常態。
危牆下的平衡術
總而言之,美國官員,包括財政部長貝桑和國務卿布林肯的表態,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當前美中關係的一個側面:在尖銳競爭的大背景下,雙方似乎都認識到完全失控的危險,並在尋求一種小心翼翼的平衡。 中方通過一些具體行動(如關稅豁免)傳遞出緩和貿易緊張的可能訊號,而美方則通過高層互訪和對話,試圖維持關係的穩定性,儘管成效有限。
然而,這種建立在脆弱基礎上的平衡,極易受到突發事件和結構性矛盾的衝擊。台灣、科技封鎖、地緣政治競爭等深層次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它們像定時炸彈一樣懸而未決。美方內部對華政策的不同側重(從財政部長強調貿易緩和到國務卿處理更廣泛的安全議題,再到其他部門的限制措施)也使得北京難以精準判斷華府的整體意圖。
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將繼續是一場在危牆下進行的複雜平衡術。雙方都需要展現更大的智慧和靈活性,才能在競爭中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在分歧中找到管控風險的機制。這不僅是美中兩國的責任,也關乎全球的和平與繁榮。目前的訊號或許是微弱的希望之光,但要真正走出緊張關係的陰霾,還需要雙方付出持續且艱難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