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總理喊話川普:全面取消關稅!

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籠罩全球,跨大西洋兩岸的經濟關係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以「美國優先」的姿態重塑國際貿易格局時,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未來的領導者發出了清晰而迫切的呼聲:取消所有關稅,回歸自由貿易的康莊大道。這不僅是針對特定貿易壁壘的訴求,更是對全球經濟秩序穩定性的深切憂慮。

風暴中的呼喚:德國候任總理的貿易哲學

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全球目光聚焦於德國即將上任的新總理。當時的候任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明確表達了他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擔憂,並主張美歐應達成一項新的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實現所有商品的零關稅。 他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增加了金融危機的風險,市場動盪加劇,對全球經濟穩定構成威脅。

默茨的表態,不僅代表了德國保守派對自由貿易的堅定信念,也反映了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普遍焦慮。德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對美出口佔其GDP約4%。 因此,美國加徵的關稅,無論是針對鋼鋁產品,還是潛在的汽車關稅,都對德國經濟造成了重大衝擊。 候任總理的呼籲,正是希望透過對話與合作,化解貿易爭端,為德國經濟爭取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特朗普的關稅戰與其邏輯

要理解德國的呼籲,必須先探究特朗普政府發起關稅戰的內在邏輯。特朗普的核心理念是「美國優先」,他認為美國在過去的貿易協定中吃了虧,面臨巨大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對中國和歐盟。他將關稅視為一種談判工具,旨在迫使貿易夥伴重新談判貿易協定,保護美國本土產業和就業。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首先針對鋼鐵和鋁產品,隨後將戰火蔓延至更多領域,包括威脅對歐洲汽車徵收高額關稅。他對「對等關稅」情有獨鍾,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對美國產品徵收關稅,美國就應該對其產品徵收同等稅率的關稅。這種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做法,打破了二戰後建立的多邊貿易體系規則,引發了廣泛的國際擔憂和反制措施。

在德國候任總理發出零關稅的提議後,特朗普的反應顯示了他的固執立場。儘管歐盟提出了對工業產品實行「零關稅」互惠政策的建議,特朗普卻認為這還不夠,甚至建議歐洲應該通過購買美國能源來抵消關稅。 這種將貿易與能源採購掛鉤的做法,凸顯了他對貿易平衡的獨特理解,也表明了他不願輕易放棄關稅這一「武器」。

貿易壁壘的連鎖反應:經濟與金融的雙重風險

德國候任總理默茨將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金融危機風險聯繫起來,並非危言聳聽。關稅壁壘的建立,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不確定性。當企業面臨更高的進口成本或出口壁壘時,它們可能會削減投資、延遲擴張甚至裁員,這將直接影響經濟增長。

更重要的是,貿易爭端導致的市場恐慌和信心下降,可能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股票市場可能下跌,貨幣匯率可能不穩,資本流動可能受阻。這些金融層面的不穩定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默茨正是看到了這種潛在的危險,因此強調特朗普政策「正在增加下一次金融危機提前到來的風險」。

歐洲方面對此迅速做出了反應。歐盟投票通過了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的反制措施,以回應美國的鋼鐵關稅。 儘管特朗普政府隨後宣布對部分國家實行90天的關稅暫緩,歐盟也同意暫緩反制措施,但這只是暫時的緩和,潛在的貿易戰風險並未完全解除。 歐盟強調,若談判未果,反制措施將立即生效,並保留動用反脅迫工具等所有選項。 這反映了歐洲在應對美國單邊主義時,既尋求談判解決,也準備好採取反制措施以捍衛自身利益的雙軌策略。

歐洲的應對與未來方向

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德國和歐洲需要拿出有說服力的對策。 除了爭取取消關稅和推動自由貿易協定外,歐洲也意識到不能完全依賴美國市場。默茨指出,如果美國決定完全退出全球貿易,歐洲將不得不把重點放在非美國市場上。 歐洲擁有比美國更多的人口和消費者,必須更積極地與世界其他地區接觸,並尋求新的自貿協定。

這意味著歐洲需要加強與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區的經濟合作,推進多邊貿易體系改革,並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框架內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同時,歐洲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經濟競爭力,例如通過削減企業和消費者稅收、降低能源價格、遏制官僚主義等措施,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投資。

德國候任總理的呼籲,正是歐洲在全球貿易格局變動中尋找新定位的一個縮影。這不僅關乎特定的關稅稅率,更關乎未來國際經濟合作的模式和規則。是走向保護主義的孤立,還是堅守多邊主義的開放?歐洲的選擇,以及它與美國之間的互動,將對全球經濟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啟示

回顧這段時期,德國候任總理關於取消所有關稅的呼籲,是對當時國際貿易緊張局勢的一聲警鐘。它提醒我們,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損害特定國家的經濟利益,更可能動搖全球經濟的穩定基石。雖然政治領導人的更替會帶來政策的變化,但貿易自由化和多邊合作的重要性並不會因此而消減。

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和合作是促進全球繁榮的關鍵。儘管自由貿易體系存在不完善之處,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但回到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老路,只會導致雙輸的局面。德國候任總理的呼籲,是對這一歷史經驗的重申,也是對未來國際經濟秩序的一種期許。

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韌性問題、氣候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國際貿易造成新的衝擊。然而,通過對話、協商和基於規則的合作,國際社會才能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穩定和可持續的全球貿易體系。德國候任總理關於「零關稅」的願景,或許在短期內難以完全實現,但它為跨大西洋乃至全球貿易關係,指明了一個值得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