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願緩和與美緊張關係 貝桑揭國際財經新動向

貿易風向球的一抹新綠

當全球經濟在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尋求方向,中美這兩艘巨輪的互動無疑牽動著無數視線。近期,一位來自華盛頓的關鍵人物——美國財政部長貝桑(Scott Bessent),在一場公開採訪中,釋出了一個引人遐思的信號:他認為,中國似乎正在透過實際行動,表達希望緩和與美國貿易緊張關係的意願。 這番話語,如同一陣微風吹過緊繃的海面,在國際財經領域引發了陣陣漣漪。貝桑特別提到,中國最近針對部分美國商品豁免實施報復性關稅的舉措,正是這種意願的體現。 這並非美國單方面的臆測,而是從中方具體的政策調整中讀取的訊號。儘管中美關係的複雜性眾所周知,美國政府內部各部門也一直與中方保持著聯繫,但這位財長的話,點出了一種潛在的積極動向,將是否讓關稅僵局降溫的球,巧妙地踢回了中國一方。

關稅壁壘下的對話難題

然而,緩和緊張關係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其中最顯而易見的障礙,莫過於橫亙在兩國之間的重重關稅壁壘。貝桑直言不諱地指出,在雙方能夠重啟貿易談判之前,中美之間目前過高的關稅水平必須先降下來。 他形容當前的關稅稅率,例如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145%以及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125%,是不可持續的,甚至相當於一種貿易禁運。 這樣的狀態對任何一方的貿易往來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他認為降低這些懲罰性關稅是雙方恢復對話的必然前提。 儘管美國政府內部有討論考慮將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從目前的145%降至50%至65%之間,以期緩和局勢,但特朗普總統的立場似乎很明確:除非與中國達成一項緩和貿易衝突的協議,否則他不會單方面降低關稅。 這形成了一種僵局:對話需要關稅降低,而關稅降低又依賴於達成協議。

非正式軌道上的挑戰

除了高關稅這個顯性障礙,中美之間缺乏實質性的高層外交接觸,也讓緩和局勢的努力面臨挑戰。儘管貝桑提到美國正在與包括印度、歐洲、日本以及其他亞洲夥伴在內的十多個國家快速推進貿易談判,與其中15到18個夥伴的進展非常迅速,但與中國的外交官之間的談判卻尚未正式開始。 有分析指出,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特朗普總統似乎更傾向於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直接的「一對一」對話,而不太願意授權白宮代表透過其他渠道與北京接觸。 然而,北京方面對這種直接對話模式可能抱持謹慎態度,擔憂習近平在公開會談中可能面臨失去優勢甚至受到羞辱的風險。 這種領導人層面的溝通偏好差異,導致了非正式溝通管道的失效,使得雙方難以建立有效的實質性對話基礎,進一步增加了貿易戰降溫的不確定性。貝桑本人也曾開玩笑地表示,他是否會與中國財政部長通話,取決於中國的情況,「可能有一天他們會打電話給我」,這或許也從側面反映了溝通管道的不暢。

更廣闊的貿易圖景

貝桑的視角不僅限於關稅和對話機制,他也觸及了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他認為,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並且不僅對中國自身,也對全球造成了外溢性的問題,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來源。 他甚至認為,在美國的關稅政策壓力下,中國已經被推至一個不利的位置。 這顯示出美國在要求貿易平衡的同時,也對中國的整體經濟模式提出了質疑。儘管面臨與中國的貿易緊張,貝桑對於美國經濟的韌性似乎並不擔憂,他不擔心貨架會空置,認為市場會展現彈性,找到替代品。 這也體現了美國在處理貿易問題時,對自身經濟體系的信心以及尋求多元化供應鏈的趨勢,例如有報道指出蘋果公司正計劃將供應美國市場的大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這可能也與對中國作為貿易夥伴可靠性的考量有關。

未來走向的未知數

總而言之,從美國財政部長貝桑的言論中,我們捕捉到了一線中國可能希望緩和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的跡象,這種跡象體現在其對部分美國商品的關稅豁免上。 然而,這條道路依然充滿挑戰,核心障礙在於雙方都認為不可持續的高關稅水平,需要在貿易談判重啟前得到解決。 同時,高層溝通管道的不暢,以及雙方在對話模式上的潛在分歧,也為未來的協商蒙上了陰影。 貝桑的視角提供了一個來自華盛頓官方的解讀,但他同時也強調,最終是否能夠為緊張局勢降溫,球在中國那邊。 中美這對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未來的貿易走向仍充滿未知數,每一個細微的信號都可能預示著新的變化,而這一切,正待時間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