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悶跌8點 成交縮至3個月新低 觀望氣氛濃

資金的低語:港股窒步之謎

香港股市,這個曾經充滿活力的國際金融中心,近日卻籠罩在一片「觀望」的氛圍之中。恒生指數全日僅微跌8點,收報21971點,看似波瀾不驚的數字背後,是市場參與者普遍謹慎、裹足不前的真實寫照。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大市成交額顯著萎縮,降至不足1700億港元,創下了近三個月來的最低水平,精確數字為1690.3億元,為2月4日後的最低成交。這種價量俱縮的態勢,猶如資金在市場邊緣低語,透露出深層次的猶豫與不安。

靜默的數字:微跌背後的真相

8點的跌幅,對於日均波幅動輒百點以上的恒生指數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正是這微不足道的變動,精確地反映了當前港股的「悶局」。指數的高開低走再收復部分失地,最終在21971點徘徊,顯示好淡雙方力量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誰也不願輕舉妄動。 指數在廿天線(約21802點)附近獲得支持,未能有效跌破,也未能積聚動能向上突破,這種膠著狀態是市場情緒化、方向不明朗的最佳寫照。

觀望的陰影:市場情緒的解讀

造成這種「觀望氣氛濃」的主要原因,源於多重外部因素的交織。其中,中美關稅戰的進展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投資者正密切留意事態發展,評估其對全球經濟和企業盈利的潛在影響。 此外,期指結算前夕也促使部分投資者態度更趨審慎,不願在不確定性較高的時期建立新的倉位或大幅調整現有持倉。 全球宏觀經濟數據、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向(如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資金的流向和風險偏好,加劇了市場的猶豫情緒。

量能的枯竭:成交創下的紀錄

比指數微跌更具警示意義的是成交量的急劇萎縮。1690.3億港元的成交額,不僅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近20%,更是創下了自2月4日以來的最低紀錄,接近三個月的低點。 低成交量通常被視為市場缺乏活力的信號,表明絕大多數資金選擇袖手旁觀,不參與當前的交易。 這反映出在明確的方向性催化劑出現之前,大量投資者傾向於保守,寧可錯過短暫的機會,也不願冒險在波動中損失。這種「地量」的出現,與2022年港股觸底時的成交低點有相似之處,當時換手率跌至低位後市場迎來反彈,顯示極度縮量有時也預示著市場可能已接近底部區域,正在等待新的契機。 然而,低迷的成交量也可能使得市場更容易受到小額資金的操控,加劇短期波動。

誰在等待?資金流向的線索

儘管整體成交低迷,市場內部仍有一些資金在悄然流動。北水(內地經港股通流入香港股市的資金)在當日呈現淨流入,總額達到20.3億元。 這顯示內地資金在港股低迷之際,依然展現出一定的配置興趣,可能與看好港股長期估值優勢或資產分散配置需求有關。 然而,北水成交額亦有所下降,降至772億元,同樣是近三個月新低,反映出其整體活躍度也在下降,但佔香港市場總成交的比例有所提升。 在個股層面,藍籌股表現分化。例如,國藥控股因首季業績向好而上揚近5%,成為當日表現最佳藍籌。 而受累於業績不及預期或市場擔憂的個股則錄得顯著跌幅,比亞迪電子首季收入微升但股價插水逾8%,成為表現最差藍籌。 此外,一些焦點股,如因獲螞蟻入主而股價暴漲的耀才證券,以及因傳聞而上漲的泡泡瑪特,則顯示出特定事件驅動的投資機會依然存在,但這些是個別案例,未能提振整體市場的交投情緒。

黎明前的寧靜?展望未來

港股當前這種窄幅波動、成交低迷的狀態,是多重不確定性疊加的結果。市場正處於一個重要的等待窗口期,等待關鍵的宏觀經濟數據、政策信號或是企業盈利數據來指引方向。 成交量的枯竭固然反映出市場缺乏共識和參與度,但也可能意味著拋售壓力已大幅減輕,市場正在築底。 未來市場能否打破悶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外部因素的明朗化。一旦關稅戰出現緩和跡象、主要經濟體釋放更明確的復甦信號,或是企業盈利展現更強勁的增長勢頭,有望吸引場外資金重新入場,帶動港股走出當前的低谷。 在此之前,市場可能仍將維持這種審慎觀望、量能受限的格局,等待黎明的到來。